臺灣公民運動30年 學者:藉網路科技推動民主革新
大罷免運動示意圖。圖/聯合報資料照片
「想想論壇」今天刊載「從樂青到大罷免 臺灣公民『鍵盤行動』30年創新演進」文章,撰文者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教授陳順孝指出,臺灣公民行動藉網路科技,逐步建構出「無組織的組織」,成爲推動臺灣民主革新關鍵力量,並已形成社會一股不可或缺的「第三勢力」。
陳順孝在文章裡指出,回顧臺灣的網路公民行動,公共討論從傳統媒體走到街頭,歷經30年演化,臺灣社運結合新科技創造出新的公民行動,組織模式更已轉變爲去中心化的「無組織的組織」,這股力量持續挑戰既有的權力結構。
他表示,2007年的搶救樂生院運動是公民首度透過網路串聯走上街頭遊行,2014年太陽花學運使用Facebook、UStream進行即時影音直播,從黑客社羣g0v零時政府成員建置網路、建立平臺彙集線上情報,並利用Hackpad協調工作,結合羣衆募資登報、製作懶人包與創作主題曲,產生了更大的影響力。
陳順孝說,2025年的大罷免運動,公民行動展現了科技、世代與文化深度參與的進化,罷團形成分進合擊的全國性網絡,志工開發數據平臺整合選舉資料與即時連署進度,生成「罷免指數」地圖,以及導演號召上百位影視工作者製作短片,作家發起千人連署,更有百工百業的民衆自主發文挺罷免。
他指出,公民行動並非每一次都能達成目標,但已在政治(朝野政黨)、經濟(產業公協會)之外,逐漸形成代表社會力量的「第三勢力」。這股力量以「無組織的組織」爲核心,透過組織決策的去中心化、聚衆參與的多元化,以及社會對話的跨界化,持續挑戰既有的權力結構,爲臺灣民主實踐開拓新的可能性。
陳順孝表示,未來公民行動應深化跨世代對話,並在數據平臺的基礎上,建立更成熟的社會動員與政治互動機制,才能在快速變動的環境中,持續推動臺灣民主的深化與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