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惡氣充盈 美麗島芳蹤渺然!
▲大罷免「護國大遶境」誓師。(圖/民進黨提供)
●陳國祥/前《中國時報》總編輯、前《中時晚報》社長
罷免是負面投票,基本上一種仇恨動員,因此必然導致仇恨情緒上升。在臺灣31個選區推動的「大罷免」,雙方相互惡言攻擊,已把臺灣搞得烏煙瘴氣,惡氣充盈,再也看不到美麗島的芳蹤。
這場殊死戰 進入「中共同路人」vs.「民主守門人」賽局
根據TPOC臺灣議題研究中心資料,截至7月初,在雙北地區針對部分國民黨立委的罷免案,網路討論頻次達數十萬筆,且負面情緒比例遠高於正面,仇恨值指標顯示某些個案負面聲量是正面聲量的多倍。
認知戰智庫IORG揭露已有32類資訊操弄攻擊,網路聲浪最高的幾位立委因罷免議題成爲攻防重心,徐巧芯、王鴻薇、羅智強等人淪爲仇恨出口。Facebook、Threads等社羣媒體顯著被貼圖文、情緒式標語充斥,非理性討論充斥其間。雙方都在積極動員。
臺灣網路已被仇恨言論淹沒,負面聲量飆高,情緒化程度上升,大量仇恨性言論隨着投票日逼近而持續增加。而且,資訊戰干擾明顯,雙方都被指操弄網路輿論、製造謠言。
整體而言,現階段網路氛圍極爲激烈,言論政治立場清晰,攻擊聲量明顯成長,情感情緒更強烈。
由於這場「大罷免」並非針對個別立委不稱職而發,而是民進黨爲了翻轉立院席次結構,奪回席次優勢而發動的無差別攻擊,爲了增加正當性與宣傳力,因此訴求重點是國民黨立委爲中共同路人。
據美麗島電子報董事長吳子嘉研判,罷方的攻擊「大罷免」能否大成功的關鍵,已經不是看國民黨能催出多少「反惡罷」的投票,而是端視民進黨能在國民黨身上烙下多深刻的「中共同路人」印記,標籤印得越深,離罷免成功就越近,讓這場殊死戰猶如進入「中共同路人」vs.「民主守門人」的賽局。
民進黨文宣戰力確實有發揮一定的效果,但還是無法有效與國民黨主張的反罷免論述拉開差距。在以「催化仇恨極大化」的比賽中,挺罷免的能量仍顯不足,暫時還未有足夠的社會共識與凝聚力,讓挺罷免從量變昇華爲質變。
值得注意的事,認爲透過罷免讓民進黨取得完全執政是「利大於弊」者,與「贊成罷免會讓臺灣更有力量反抗中共」者大致吻合。
相反的,較多民衆認爲此舉是「弊大於利」,認爲罷免會打擊在野黨監督力量,這代表有很多人對藍白立委的表現雖然不盡滿意,但一旦拉高格局,站上國家利益發展的立場來思考問題,這羣人就變得願意積極表態。
▼罷免是負面投票,基本上一種仇恨動員,因此必然導致仇恨情緒上升。(圖/記者湯興漢攝)
違背民主的實質精神 已使臺灣民主面臨崩解之虞
從近期趨向看,賴清德總統「團結國家十講」諸多失言、關稅戰帶來經濟損害與風險、丹娜絲颱風掀起的救災效能不彰與綠電窘境,種種因素不利於執政當催化宣講罷免的渲染力,在此情境下,要想勝出,確實不易。然而,愈是攻防陷入僵局,雙方愈是加大攻擊力度,而使仇恨言論更加升高。
由於雙方文宣攻勢激烈,已導致許多選民情緒激昂,投票意願大大提高,最終結果仍要看彼此投票率的高低。
這回「大罷免」完全不符民主義理,徒然凸顯執政黨缺乏政治容忍度,念茲在茲的是全面執政,爲此而對在野黨追殺到底。由於缺乏個別立委親中賣臺或是違法亂紀的事證,因所做攻擊多屬誣衊栽贓,甚至企圖染紅被罷者,因此染上腥風血雨色彩。
民進黨推動的「大罷免」運動,根本是以政治對抗與毀滅爲主軸、而非針對具體失職或違失行爲,因此是以更大民主之名行政黨清算之實,因而助長宣傳訴求的毒氣濃度。
這回「大罷免」的動機與手段涉及政黨操弄及報復性罷免,而且政治動員過度,違背民主的實質精神,已使臺灣民主面臨崩解之虞。
「大罷免」搞到鬼影幢幢地步,殺到刀刀見骨,最高決策者賴清德總統要負主要責任,倡議、煽惑與執行其事的柯建銘和曹興誠兩人恣意操弄,頻頻口出惡言,應該承擔直接責任。
他們互爲表裡,從人心暗黑處下手,表面標榜「護臺反共」,實則藉仇恨動員重奪全面執政大權。他們的意識型態混雜着深綠民族主義和反中意識型態,賴清德說要「打掉雜質」,柯建銘要刑法100條借屍還魂伺候在野黨委員,曹興誠把國民黨和所有在野立委打爲中共代理人,鬥爭手法之兇殘,直追文化大革命時代的惡跡。
無論最後能否得逞,他們的歷史定位已昭然若揭:撕裂臺灣社會,臺灣政治更加陷於極端對立,理性中道噤聲,民主自此無量下跌。
▼「大罷免」殺到刀刀見骨,最高決策者賴清德總統要負主要責任,倡議、煽惑與執行其事的柯建銘和曹興誠兩人恣意操弄,頻頻口出惡言,應該承擔直接責任。(圖/記者林敬旻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美麗島電子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