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敦仁之歌」登越南舞臺 聽眾讚:找回純真自己
2日晚間,具濃厚臺灣元素的「敦仁之歌」在河內悠揚響起,臺灣當代作曲家創作難得登上越南舞臺,創作者張玹(中)受邀到場分享。聽衆表示很感動,彷彿找到最沒有煩惱的自己。中央社
臺灣當代古典作曲家張玹作品「敦仁之歌」2日受邀於河內演出,數百人到場聆聽。有聽衆深受觸動,讚美曲作「找到最純真的自己,是暖心的音樂。」張玹表示,很開心能打開與各地聽衆的連結,也讓人看見背後的臺灣故事。
2日晚間,近300位聽衆共度美好的音樂之夜,享受旅越臺灣鋼琴家廖歆巧和越南小提琴家黃胡慶雲(Hoàng Hồ Khánh Vân)美妙且療愈人心的「敦仁之歌」二重奏。
透過臺灣駐越南代表處協助牽線,張玹受越南主辦單位邀請,親自出席音樂會,並上臺向現場觀衆分享曲目概念,以及爲恐慌症所苦的創作歷程。
「敦仁之歌」爲張玹創作專輯「安土」中的系列曲目,而寓意「安於所居之土」的專輯,則是受邀爲敦仁精神醫院病友所做音樂,希望以陪伴讓病友舒心,營造一方安土。
張玹3日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表示,當初接到代表處聯繫,感受到對方的用心,所以樂於前來。他創作時就想把曲做得更好更完整,期待能在不同地方演出、播放。
越南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暨首席指揮本名哲司(Honna Tetsuji)看完演出後告訴他,「雖知這不是我的個人語彙,但音樂真的很美。」也有越南民衆特意買花獻給張玹,感謝他美好的作曲,使他們深受感動、有所共鳴,「這是我們存在的意義」,張玹說。
專輯出版後,張玹常獲聽衆當面或來訊,說他們覺得被觸動,並分享心事,「這是我創作這套曲目的初衷,也就是陪伴那些對生活感到辛苦的人,同時打開連結的可能性,也打開了作曲家聆聽的功能。」在他看來,「聆聽」是作曲的社會責任之一。
「敦仁之歌」帶有濃厚的臺灣元素,以張玹新創作的童謠、民謠與老歌語彙素材爲基礎變調而成,順着旋律的特性,自然生長出不同的樣貌。臺灣觀衆在聆聽時,常會被勾起起青春或兒時記憶中的曲調和旋律。
他表示,從小聽臺灣老歌,如此旋律早已存在於他的聽覺認知系統。走向世界時,國際友人自然能從作品內容或作者背景中,連結到臺灣故事與脈絡,「這時臺灣就能真實地被看到」。
背景同爲音樂家的越南文化、運動與旅遊部國際合作局副局長陳一皇(Trần Nhất Hoàng)到場聆聽。
他告訴記者,「一切都很美好,尤其是傳達的訊息,透過音樂關懷他人,甚至是一些可能被遺忘的人,是很棒的概念。或許很多越南的藝術家,都能學到一些東西,包括我自己。能夠經由音樂去回饋社會是很棒的事情,我很愛這個想法。」
他期待未來與臺灣有更多合作、交流,並說:「人與人的連結在未來將更重要,我們需要更多理解,透過文化交流、合作演出,能更瞭解彼此。我認爲文化交流是最美好的事物之一,希望未來能有更多與臺灣交流、彼此認識的機會,不僅是音樂,也包括其他形式的藝術。」
旅越臺灣鋼琴家廖歆巧在地推動文化的民間外交,她表示,越南人普遍都很喜歡臺灣文化,也很多越南朋友說去過臺灣旅遊。「臺越文化交流一直都有在推動,駐越南代表處也努力協助。」
「我們在越南辦活動,都會希望盡力把臺灣音樂,如民謠、童謠等,帶給當地學生與觀衆。一點一滴,我覺得住在河內的臺灣人,只要有機會,都樂於把自己所愛的文化推出去,這裡民衆感覺也都蠻喜歡的。」
到場的臺灣聽衆佳瑩深受感動,她告訴記者,「張玹的作曲能讓大衆直接接受到曲子的情感,在某些段落中,透過簡單幾個音符的陪伴,好像能找到最純真、最沒有煩惱的自己;在某些段落中,似曾相識但卻截然不同的旋律,能讓心情慢慢平靜、甚至變得開朗,是非常暖心的音樂體驗。」
2日,臺灣駐越南代表劉世忠(右1)、越南文化部陳一皇(左1)、中華航空河內分公司總經理陳志威(左2)到場聆聽「敦仁之歌」演奏會,與作曲家張玹(左3)、鋼琴家廖歆巧(右2)和小提琴家黃胡慶雲(右3)合影。中央社
臺灣古典當代作曲家張玹作品「敦仁之歌」2日受邀於河內登場,近300位聽衆共度美好的音樂之夜,享受旅越臺灣鋼琴家廖歆巧和越南小提琴家黃胡慶雲美妙且療愈人心的二重奏。中央社
「敦仁之歌」作曲家張玹3日告訴中央社,創作「安土」的初衷,也就是陪伴那些對生活感到辛苦的人,同時打開連結的可能性,他很高興能有機會到越南,與當地聽衆接觸。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