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動物園沒有北極熊!曾經有三隻卻都因這原因死亡…

臺北市動物園一隻在盛夏酷暑的臺灣的北極熊。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89/06/28 黃國有攝影)

動物園有着各式各樣的動物,是大人小孩假日喜歡出遊的景點。不過放眼全臺的動物園,卻見不到北極熊的身影,其實過去臺灣曾二度引進北極熊,分別是臺北動物園及新竹動物園,不過卻因爲臺灣亞熱帶的氣候,讓北極熊水土不服。

1971年,臺灣動物園出現史上第一隻北極熊。新竹市立動物園用50只臺灣獼猴與日本進行動物交換,換來了一隻北極熊,當時被稱爲「白熊」,立即成爲轟動一時的動物明星,但由於1970年代臺灣對於寒帶動物的飼養知識嚴重不足,照顧技術與設備都相當落後。

園方只能以冷氣降溫、放置冰塊等簡陋方式試圖營造寒帶環境,這種粗糙的飼養方式顯然無法滿足北極熊的生理需求,僅僅兩年後,這隻臺灣第一隻北極熊就因敗血症死亡,甚至一度引發民衆懷疑是否遭到下毒,差點驚動檢察官介入調查。

【推薦閱讀】 追憶大貓熊「團團」從熊貓外交爭議到動物園大明星 兩度重摔!天馬牧場河馬「阿河」死前命運多舛

第二次引入北極熊是在1986年,隨着臺北市立動物園從圓山遷至木柵,臺灣再次迎來了北極熊。加拿大曼尼吐巴省的僑民爲祝賀動物園遷建新園,特別從加拿大引進兩隻10個月大的北極熊贈送給園方,分別被被命名爲「加拿」和「加大」,象徵他們的故鄉。

初期這對北極熊確實適應良好,即使在臺灣的立冬時節,牠們仍然活潑好動,經常泡在水中消暑。園方專家認爲這顯示北極熊對氣候的適應性極強,到了盛夏,北極熊只是增加泡水的時間。

然而,臺灣潮溼溫暖的氣候終究不是北極熊的天然棲息環境。1992年,公北極熊「加大」開始出現皮膚病症狀,原本雪白的毛皮開始大量脫落,露出底層的黑色皮膚,並開始長出膿瘡和發炎症狀。或許是因爲瘙癢難耐,北極熊不斷用舌頭舔舐患部,導致兩隻前腳經常血淋淋一片。

最後,「加大」於1994年12月12日在動物園中帶着一身赤裸的黑皮悲慘死去,死因被診斷爲淋巴肉瘤、潰瘍和皮質漏皮膚炎等多種疾病。1993年,母北極熊「加拿」也開始出現同樣的病症,並於1996年追隨伴侶而去。這也讓1997年瑞士蘇黎世動物園計劃轉贈兩隻北極熊給臺灣時,引發臺灣動保團體的抗議,相關計劃才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