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第一份民間《氣候變遷與健康調適白皮書》出爐 保誠與臺師大解密

保誠人壽攜手臺師大發表臺灣民間首份《氣候變遷與健康調適白皮書》,(左起)天下雜誌共同執行長葉雲、保誠人壽客戶暨行銷長陳苒芊、保誠人壽財務長關永威、保誠人壽總經理王慰慈、瀚亞投資大中華區總裁暨瀚亞投信董事長王伯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系主任黃婉如、臺灣師大地球科學系教授陳卉瑄。記者王奐敏/攝影

今年丹娜絲颱風與樺加沙颱風接連侵襲臺灣,重創南部及東部地區,顯示極端氣候已直接影響國人生活。然而,不只是環境、經濟層面的衝擊,極端氣候也悄然危及每個人的健康。有鑑於此,保誠人壽特別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合作發表全臺第一份由民間主導的《氣候變遷與健康調適白皮書》,揭露氣候變遷與心血管疾病、空氣污染間的關聯。

身爲保險業領導者,保誠人壽深知健康是人類福祉核心,而氣候變遷正成爲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希望爲臺灣「氣候變遷調適韌性」做出貢獻,以行動支持相關專題計劃和研究,透過臺灣在地化數據分析研究,提供更符合臺灣現況的建議。這份研究成果,不僅展現企業在氣候行動中能發揮的積極角色,也爲後續白皮書的三大發現奠定基礎。

本次《氣候變遷與健康調適白皮書》,是由保誠人壽與臺師大合作團隊導入2000年至2022年間的國人健康與環境數據,結合機器學習與數種預測模型進行交叉驗證,提出三項關鍵發現,包括一、急性心血管疾病就診與空氣污染二氧化氮具高度關聯:研究指出,交通密集地區的氮氧化物(NOx)濃度,與心肌梗塞、腦中風等疾病高度相關,爲夏季高峰就診主因之一。相較於過往研究多認爲PM2.5對心血管影響最大,本研究顯示,氮氧化物(NOx)變化幅度在預測心血管疾病方面,比PM2.5更具參考價值。

二、夏季6-8月爲心血管疾病高峰期,65歲以上長者爲高風險族羣:白皮書指出,過去22年中,全臺灣急性心血管疾病的就診人數平均每年約爲296萬人次,就診高峰期發生在每年6至8月。65歲以上就診率比50至64歲高2.4倍,更是18至29歲族羣的417倍,顯示高齡男性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高風險羣。

三、氣候風險與社會結構高度交織:年齡、性別、地理位置與空污暴露程度皆與發病風險顯著關聯,中高齡族羣風險較高,但認知與重視程度卻較低。這也呼應了高齡族羣普遍對極端氣候的風險意識不足的現象。

保誠人壽總經理王慰慈表示,健康是社會應對氣候挑戰的重要韌性基礎。此次與臺師大合作,結合氣象、空污與政府公開的醫療數據,不只透過《氣候變遷與健康調適白皮書》提升國人極端氣候風險意識,也開發具預警功能的風險模型,成爲保誠人壽制定更科學的保險策略的強力後盾。

在「做對的事」這個企業核心價值驅動下,保誠人壽不只提供保險,更以全方位行動推動全民健康與環境韌性,包括支持在地研究與白皮書發佈: 攜手臺師大進行本土研究,提供政策依據;推動友善環境作業流程: 以遠距投保與無紙化流程,減少環境負擔;落實企業永續: 每年定期發佈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報告書(TCFD Report),並鼓勵同仁參與淨灘、淨山、氣候教育等志工行動。

而本次《氣候變遷與健康調適白皮書》的研究成果,也有助於全民建立氣候韌性。參與研究的臺灣師大地球科學系教授陳卉瑄指出,氣候變遷是迫在眉睫的在地挑戰,唯有深入理解極端氣候對健康的影響,才能落實調適行動,不只是個人責任,更是整體社會的任務。

瀚亞投資大中華區總裁暨瀚亞投信董事長王伯莉指出,與保誠集團理念一致,責任投資始終是瀚亞投資營運的核心價值,投資流程將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ESG)因素納入,並持續精進永續投資評估工具,提升投資組合韌性。投資不僅是財務回報的工具,更能成爲氣候行動的推力,引導資源流向對社會、對未來有益的方向。

王伯莉表示,永續投資不應該只聚焦已經是綠色的企業,更應聚焦在努力轉型中、高碳排的企業,讓他們可以轉型成綠色企業。瀚亞投資已經建立公正轉型投資機制,未來會與集團共同推動公正轉型及永續投資。

根據保誠集團2024年永續報告,集團已透過保誠公益基金所設立的「氣候與健康抗逆力基金」(Climate and Health Resilience Fund),在亞洲與非洲16個市場推動氣候與健康專案。臺灣作爲該基金策略的重要節點,未來也將持續投入在地研究與倡議,期望本次《氣候變遷與健康調適白皮書》成爲全民氣候調適的起點,也能持續爲公共政策提供科學依據。極端氣候不是遙遠的未來,而是當下正發生的健康挑戰。唯有凝聚全民力量,才能共同打造更安全、更有韌性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