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出口的冬天

圖╱本報資料照片

歷年1~8月出口情況

臺灣出口於8月超越南韓,政府官員以步步高昇形容,然而臺灣出口有這麼好嗎?真有這麼多人可以享受成長的果實嗎?情況恰恰相反。

這並不是說統計有問題,而是我們出口結構近年已翻天覆地的變化,就以24類的出口產品而言,說真的,表現好的也只有半導體、資通產品這兩類而已,1~8月這兩類產品出口年增率45%,其餘產品出口只成長0.9%,這樣看來,步步高昇的只是少數行業、少數人而已。

多數行業還不如三年前

細看24類出口產品,今年1~8月與去年同期比,有13類成長,與前年比,只有十類成長,與大前年比,只剩電子、資通兩類成長。多數行業的出口還不如三年前,這說明電子、資通以外的傳統產業出口非但沒有步步高昇,還呈現逐年下滑。

我們把不含電子、資通的出口視爲傳產出口,觀察歷年1~8月傳產的出口,今年1,114億美元居然還低於97年的1,277億美元,這顯示傳產出口已停滯18年(97~114年),情況之嚴重,不言可喻。

觀察18年來1~8月傳產與電子資通出口走勢,傳產18年來不升反降,而電子資通卻成長400%,一邊是繁花盛開的春日,一邊卻是大雪紛飛的寒冬,有着天壤之別,當碰上這麼兩極化的走勢,用算術平均所得到的數字已無法反映多數行業的處境,與多數人更有遙不可及的距離。

值得一提的是,電子與資通這兩個產業囊括7成的出口,用了製造業7成的投資,但所創造的就業機會只佔總就業人口的7%,從生產的角度而言,這兩類產業是推升GDP的功臣,但從就業而言,只有杯水車薪之能,當政府說出口大好時,多數人是感受不到的。

兩極化導致數字僅是快感

在兩極化的環境下,就算出口連10紅、訂單連20紅,經濟成長創30年新高,也只是數字上一時的快感而已,多數人是享受不到果實的,尤有甚者,經濟各部門也是相互聯繫的,當多數人處於工作貧窮,消費就不可能擴張,而需求一旦不振,贏者圈也無法置身事外,末了蕭條就會來臨。

歷經1930年大蕭條的美國總統羅斯福,明白讓美國經濟跌入深淵的正是不均衡的發展,他曾表示:「若農村人口沒有足夠的購買力去買新鞋、新衣服、新汽車,那麼工業中心也要受苦,在一半繁榮一半破產的國家裡,是不能達到持久繁榮的。」

此外,經濟史學家福克納(H.U.Faulkner)在所着的美國經濟史也指出,財富過度集中是研究1930年美國大蕭條所不可忽略的要素,晚近法國經濟學家皮凱提也認爲2008年金融海嘯與美國財富過度集中息息相關。

不論是羅斯福、福克納或皮凱提都不約而同對不均衡發展示警,臺灣出口不均度的擴大已影響到勞動市場、資本市場及消費市場了,再不臨深履薄,把這事當一回事,只怕風暴就要漫天蓋地而來了。

小檔案■臺灣早年出口一直領先南韓,依世貿組織(WTO)統計年報,臺灣1973年全球出口排名27,南韓35,1991年臺灣名列11,韓國13,1992年臺灣12,南韓13,至1994年韓國後來居上,臺灣落至第14,輸給韓國的第13。

小檔案■依主計總處的資料,113年電子零組件業僱用63萬人,而資通業(電腦、電子產品製造業)僱用24萬人,兩者合計87萬佔製造業286萬人的30%,而佔總就業人口1,160萬人的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