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長照悲歌頻傳 家總籲:別再將照顧者視爲「工具人」
2025年臺灣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全臺失能、失智、身心障礙者等長照需求人口,已經來到近90萬人,比前一年112年又增加3萬人。(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家庭照顧者十大權利宣言(圖/家總提供)
家庭照顧者十大權利宣言(圖/家總提供)
2025年臺灣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全臺失能、失智、身心障礙者等長照需求人口,已經來到近90萬人,比前一年112年又增加3萬人。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指出,臺灣長照預算已經飆高到900億元,但是照顧悲劇事件還在發生,因政策還是把「照顧者」視爲「工具人」,因此提出「家庭照顧者權利宣言」草案共10條,呼籲先進國家應該要保護照顧者,將其視爲脆弱人羣,人生不要被摧毀。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估計家總25日舉辦年會,提出2025年,最新版「家庭照顧者權利宣言」。家總秘書長陳景寧指出,隨着超高齡化,臺灣家庭結構已經改變,根據113年最新統計,全臺獨居的1人戶佔比達37.7%,2人戶21.3%,兩者合計就佔6成,「零家庭照顧者時代」即將全面來臨,未來獨老、老老家庭結構已成趨勢。
陳景寧指出,臺灣長照預算已經飆高到900億,但是照顧悲劇事件還在發生,根據監視新聞近年長照悲歌報導,可明確的歸納三大類型:分別是「5080」中壯年照顧老人、照顧失智父母親,「8080」 夫婦之間老老照顧,以及「 8050」高齡長者照顧失能孩子。
臺灣在112年新冠疫情剛結束時,全臺發生14件長照悲劇造成24人死亡,其中「5080」佔7件,「8080」佔3件,「 8050」佔4件。但是到了113年,全臺發生7件造成10死,全部都是「5080」類型,且照顧者皆爲男性,最年輕僅23歲。
陳景寧表示,目前單一家庭已難獨力承擔失智、失能、身心障礙家人的長期照顧責任,照顧已從家庭責任轉移到國家角色,須以國家力量建立互助照顧網絡,這已是社會共識,但目前包括民法,身權法、老福法,都把照顧者視爲資源,仿若「工具人」,認爲必須把家人訓練成更好的照顧者,且要成爲照顧者後纔會得到資源,但英國則有照顧者專法,把照顧者視爲「案主」,保障支持照顧者的權利,人生不會被打垮。
去年總統大選時賴清德總統提出相關政見,日前行政院長也拋出能養且尊老,不是個人義務而是國家的責任,但是陳景寧說,至今國人使用居家服務、住宿型機構雖已達三成,但仍有三成照顧者是因爲公共服務不足而被迫自行照顧。
家總因此提出家庭照顧者十大權利宣言,包括「選擇照顧是我的權利,而不是義務」、「我有權追求自我生涯發展」、「我有權維持經濟安全、有權獲得足夠的休息時間」、「有權休閒參與社會活動」等。
陳景寧說,新版宣言中,最爲重視的是照顧者的生命權部分,相關檢視指標包括「照顧殺人事件」、「照顧暴力事件」,但有別於日本警視廳都有相關統計,目前國內警政單位針對這些事件並無詳細統計,呼籲儘快建立監測系統,提出因應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