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7世紀開始養殖蝨目魚 中研院學者揭密:一年四季都吃得到

▲臺南安平在清代是蝨目魚規模最大魚塭所在地,因此被稱爲「安平魚」。(圖/臺南市政府提供)

記者許敏溶/臺北報導

過年時吃魚象徵「年年有餘」,而蝨目魚更是南臺灣民衆常吃的「家魚」。中研院學者曾品滄指出,早在17世紀明鄭時期,蝨目魚的養殖技術就傳入臺灣,約有400年曆史,臺南安平在清代是規模最大魚塭所在地,蝨目魚因此被稱爲「安平魚」,加上臺灣摸索出繁殖魚苗技術與深水式養殖,提高單位產量,讓大家都能享受這平民美食。

蝨目魚是臺灣重要養殖魚種,以內銷爲主,適合生長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臺灣主要分佈在南部海域。蝨目魚的多刺廣爲人知,總數高達222根,但因爲肉質細而味道鮮美,富含優質蛋白質、維生素B羣及EPA,加上便宜,成爲國人喜愛的平民美食之一。

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曾品滄指出,早在明鄭時期(1661至1683年),蝨目魚養殖技術就傳入臺灣,清康熙至乾隆年間,蝨目魚養殖迅速在西部沿海擴展,當時安平至府城間仍屬內海,尚未見到魚塭設置。清道光年間,臺江內海因曾文溪改道,帶來大量泥沙沖積,導致臺江內海逐漸浮覆出現溼地,適合蝨目魚養殖。

▲曾品滄指出,由於繁殖魚苗加上深水養殖,一年四季都可享用蝨目魚。(圖/中研院提供)

雖然安平一帶並非最早的養殖地,但曾品滄表示,由於府城富裕商人資金投入,清中葉以後從安平,擴及一整片的臺江內海,開墾爲一處處魚塭,成爲臺灣規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蝨目魚魚塭所在地,蝨目魚也因此被稱爲「安平魚」,正是因爲安平的養殖歷史。

曾品滄指出,蝨目魚爲熱帶性魚類,主要在夏秋兩季盛產,且不耐寒,現在臺灣一年四季都吃得到蝨目魚,主要有兩大重要原因是,首先養殖方法從早期傳統的淺坪式改爲深水式養殖,因爲淺坪式養殖的水深較淺,當寒流來襲時水溫驟降,蝨目魚往往難以度過寒冬。

其次,曾品滄表示,早期蝨目魚魚苗來源依賴近岸河口捕撈,在1978年首次人工繁殖成功,並在1983年建立蝨目魚自然產卵技術後,魚苗可以量產,達成完全養殖。

▲目前蝨目魚都採取深水養殖。(圖/臺南市政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