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天」看文化與日常 巴西攝影師的光影旅程
在文化交錯與記憶重構的軌跡中,巴西攝影師託塞託(GuilhermeTosetto)個展「臺灣100天」5日在聖保羅藝術學院美術館(MUBA)隆重開幕,展期至26日。這場展覽不僅是一次視覺旅程,更是一場跨文化的深度凝視。
巴西聖保羅藝術學院(Belas Artes)攝影系主任託塞託個展呈現他於2025年初在臺北進行博士後研究期間的影像紀錄。託塞託以一位外地人的視角,細膩捕捉臺灣城市的光影變化、生活節奏與精神紋理,展現出臺灣在現代與傳統、神聖與世俗之間微妙而和諧的共存。
託塞託於2024年獲得外交部「臺灣獎助金」支持,透過駐聖保羅臺灣經濟文化辦事處協助申請,2025年1月赴臺進行爲期3個月的博士後研究,主題聚焦1950至1960年代的臺灣現代攝影史。
他說:「我已經鑽研1950至1960年代的巴西攝影,臺灣同時期的攝影發展卻在巴西幾乎沒有文獻記載,這促使我親自前往臺灣研究。」
聖保羅辦事處副組長林盈升指出,這類計劃對推動臺灣文化非常重要。託塞託的研究特別之處在於他並非聚焦政治或國際關係,而是深入社會人文領域,這在臺灣獎助金計劃中相對少見。
託塞託回憶初抵臺北時正值農曆新年,燈光與燈籠將城市幻化得如夢似幻,節後仍留在寺廟周邊的燈飾與霓虹招牌交織,展現出臺灣神聖與世俗並存的城市質地。
由於不諳中文,他形容自己在臺北的行走如同「夢遊」,但也因此對每一處風景充滿新鮮感。多次因迷路或搭錯公車而意外發現城市的另一面,他笑說「錯誤反而成爲探索的契機」。
臺灣的飲食文化也讓他印象深刻:「臺灣人早餐吃的東西,通常是巴西人午餐或晚餐纔會吃的。」這種文化差異成爲他攝影語彙的一部分,也豐富了作品的層次。
攝影展策展人塔傑(Matheus Tagé)在評論中寫道:「一名男子凝視着城市,彷彿在凝望深淵。他那迷惘的眼神映照出在當下掙扎求平衡的張力,同時在未來與過去之間擺盪——這些時間性深植於城市的紋理之中。這一切令他感到不安。在幽暗的都市裡,微弱的光芒維繫着與幽靈般維度的連結,敘事與地緣政治的角力在象徵層面悄然爆發。」
塔傑指出,託塞託的作品不僅是視覺記錄,更是一場對臺灣社會的深度沉潛與感知重構。透過影像,重現了橫跨百日的生活經驗,穿梭於破碎的時間與命運之間。「如同作品中的人物,我們也在光與影的引領下,尋找答案與前行的道路」。
「臺灣100天」不只是個人旅程的記錄,更象徵教學國際化與攝影作爲藝術語言的價值。託塞託強調,臺灣的文化素養與教育水準非常高,巴西人有許多值得向臺灣學習的地方,這也是他今後的任務,促進巴西與臺灣之間更多的連結。
這場展覽不僅是一場視覺旅行,更是一場文化對話。在光影交錯之間,託塞託用鏡頭打開一扇扇窗,讓觀者得以窺見臺灣的日常、歷史與精神,也讓臺灣在巴西藝術舞臺上閃耀出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