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太捐腎 多囊腎友縮腹迎新生
太太看着罹患多囊腎的先生因治療受限而情緒低落,主動提出要捐腎。(北醫大提供/林周義臺北傳真)
今年56歲的馮先生,來自多囊腎病史的家庭。55歲時,他開始需要腹膜透析,但由於雙側腎臟囊腫過大、囊液多達1萬毫升,腰圍甚至一度超過腿長,須進行腎臟移植,才能完成治療。太太一句「我來捐」,讓他重啓第二次生命。當血流接通、新腎恢復排尿的那一刻,馮先生的體重在3小時內減少約10公斤,腎功能也逐漸恢復穩定。
馮先生27歲那年,發現血壓高達180到200mmHg,但因擔任家電業務的工作繁忙、應酬頻繁,並未重視。直到46歲,腎功能逐漸惡化、身體開始出現疲倦與水腫,他才意識到必須面對這場「遺傳的挑戰」。
2016年前後,馮先生的腎功能在半年內急速下降,腎絲球過濾率(eGFR)從80降到40ml/min/1.73m2。醫師提醒他必須爲透析做準備,但他仍靠着低蛋白飲食苦撐。去年5月,他正式開始腹膜透析治療,希望不必天天往返醫院。
然而,對多囊腎患者來說,透析並不容易。馮先生的雙側腎臟囊腫巨大,導致腹腔壓力過高、腹部明顯膨大。他苦笑說「那時候腰圍比腿長還長了10吋,肚子很撐,彎腰、走路都不方便。」由於腹壓太高,每次腹膜透析僅能注入600至800cc透析液,採取減量治療。
爲降低腹壓、改善透析條件,2024年底馮先生接受雙側腎動脈栓塞術,讓腎臟囊腫體積縮小。太太看他因治療受限而情緒低落,主動提出要配對,「如果可以,我來捐。」
北醫大校長吳麥斯表示,血液透析是相當消耗資源的治療方式,每位病人每年需使用逾7.4萬公升的水、1963度電,併產生超過320公斤的廢棄物。相較之下,俗稱「洗肚子」的腹膜透析,不僅大幅減少環境衝擊、治療成效更佳,還可居家進行,不必常跑醫院。目前臺灣新發透析患者的5年累積存活率達55.1%,居全球之冠,其中腹膜透析者5年累積存活率更高達68.7%,成果領先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