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塑轉機浮現 外資加碼 傳統旺季帶動營運向上可期
臺塑董事長郭文筆。聯合報系資料照
臺塑(1301)10月中旬打底完成後,股價穩步走高,10月31日下跌1.1元,收在38.1元,單日成交量約1.9萬張。5日均價大於10日均價,10日均價大於20日均價,近五日三大法人買超大於8,000張,獲選爲本週亮點股。
臺塑成立於1954年11月,原名「福懋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經營業務爲塑膠原料、塑膠加工、精密化學及纖維製品等,是臺灣最大的石化集團,也是亞洲最大聚氯乙烯(PVC)生產商。另外,公司也透過轉投資方式跨足電子、能源、運輸、生物科技、醫療等領域。
而臺塑近年來營運處於低迷期,受到美國對等關稅影響,以及中國大陸石化同業持續擴建,整體需求減少,市場供給卻增加,導致主要產品價格重挫,波及獲利表現。
不過,展望第4季前景,市場看好該公司有望由谷底翻揚,法人指出,第4季爲泛用樹脂傳統的需求旺季,像感恩節、耶誕節及大陸網路購物節等各種民生消費產品陸續釋出需求,有利於各項原料銷售。
而作爲PVC最大消費國的印度商工部8月已公告PVC反傾銷稅最終裁決,預期11月14日前財政部公佈後會即刻實施,臺塑在印度被課的反傾銷稅率爲每噸47美元,遠低於大陸業者稅率122至232美元;至於印度標準局(BIS)認證也預計12月24日開始執行,大陸PVC外銷印度數量將大幅減少,相對地,臺塑銷量增長可期。
另值得注意,大陸近幾年陷入石化品產能過剩壓力,北京當局計劃將對石油和煉油產業(石化業)進行全面調控,逐步淘汰小規模設施;並對老舊設施進行升級改造,以及投資引向先進材料領域等,相關措施最快本季內推出。依據擬議方案,營運超過20年的石化裝置將被要求改造,約佔大陸全國四成產能;新規將鼓勵工廠向精細化學品轉型,而非持續擴張已過剩的大宗材料化工品。
在新投資規則下,人工智慧、機器人、半導體、生醫器材、電池及可再生能源所需材料將獲優先支持。此外,計劃也將針對小型煉油廠,年產能低於200萬噸者可能面臨關閉。
法人認爲,這對外銷比率佔六成的臺灣石化業是項好事,可大幅紓解石化市場供應過剩問題,逐步恢復正常的淡旺季供需運作,爲市場注入新動能,也將挹注臺塑營運平穩向上。
臺塑股價自9月開始築底,經過一個月多的盤整之後,股價加速上揚。從籌碼面來看,外資近來有加碼動作,至於自營商、投信業相對冷淡。
選股原則
5日均價大於10日均價,10日均價大於20日均價,近五日三大法人買超大於8,000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