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首見機器人帶動「娛樂治療」 專家:結合AI可提升精神照護

▲國外已發展出家庭看護智能機器人,國內正加快腳步,已成功進入職能治療領域。(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記者邱俊吉/臺北報導

機器人逐步進入醫療現場,從發藥、量體溫到外科手術都有應用,並延伸至精神照護領域。國內研究團隊首度嘗試讓機器人介入「娛樂治療」,結果發現真人互動的效果雖仍略勝一籌,但隨着療程推進,患者對機器人的接受度逐漸提升,顯示未來深具應用潛力。

機器人精神照護相關研究由輔仁大學醫學院職能治療系教授施以諾、助理教授吳佳純、國泰醫院精神科職能治療師廖吟凰團隊進行,他表示,研究靈感來自職能治療中的娛樂治療,透過歌唱、遊戲等方式改善情緒,而團隊在疫情前即展開研究,後來碰上安養中心因防疫限制、外人與非必要療程無法進入,此時可降低接觸的機器人展現優勢,成爲研究得以在疫情期間持續的重要媒介。

施以諾指出,研究採用Zenbo機器人,成果已陸續發表於國際期刊,其中一項成果是團隊透過量表比較機器人、真人帶動娛樂治療的效果,發現真人因眼神交流、表情與即時迴應,可帶給患者更強的「被關心感」,但追蹤時間若拉長至第8周,可見病人對機器人的評價明顯上升,代表正面感受、接受度可隨逐漸適應而提高。

▲施以諾教授展示精神照護研究使用的Zenbo機器人 。(圖/施以諾提供)

此外,研究團隊發現不同族羣對於機器人的接受度差異明顯,例如中壯年熟悉3C、AI,更容易接受,而部分高齡者則因文化或習慣等問題,對於機器人介入始終保持距離,對此施以諾強調,科技熟悉度是影響療效的關鍵,而非單純由機器性能決定,未來推動須注意此環節。

施以諾也說,若機器人能結合ChatGPT等大型語言模型,可即時提供衛教、生活建議,甚至有潛力成爲優質的紓壓對象,因真人治療師會受限於時段、地點,AI則可隨時迴應並保持耐心,而隨着社會對AI陪伴的接受度上升,機器人成爲日常支持的可能性也愈高。

不過廖吟凰提醒,若是用於特殊心理健康議題,要注意此類AI軟體的使用安全性,而且也無法完全替代身心照護。

此外,施以諾強調,機器人「愈像人」不一定更好,例如部分身心障礙者可能因過度擬真,在職場上會感受到被取代的焦慮;在外型部分,外觀可愛、設計簡單的機器人,可能比完全擬真更易親近,相關設計應視對象需求調整,而非一味追求擬人化。

施以諾指出,目前國際間機器人用於心理照護的經驗仍有限,但AI聊天軟體快速興起,未來可望藉由對話分析來預警心理危機,並與機器人結合,形成人、機混合照護模式,在高齡社會發揮穩定的精神照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