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商進軍上海農業大區崇明島 打造「農業黃埔軍校」助青年孵化農業夢
崇明六六九生態園以臺灣精緻農業、自然農法耕種,作物包含羊肚箘、紫糯玉米、百香果、地瓜葉等,也透過稻鴨共生種植稻米。記者陳宥菘/攝影
位於長江出海口的崇明島,是上海市的農業大區。有臺商在這裡以臺灣精緻農業、自然農法架構,打造生態農園,希望將來能向外輸出種苗、技術,併成爲新一代臺灣青農到大陸創業的「農業黃埔軍校」。
崇明六六九生態園成立僅半年,初期投入佔地40畝(約2.66公頃),以臺灣精緻農業、自然農法耕種,堅持不打農業、不施化肥,作物包含羊肚箘、紫糯玉米、百香果、地瓜葉等,也透過稻鴨共生種植稻米。農場以外也經營民宿,並舉辦農業相關營隊,以「農文旅」模式經營。
生態園創辦人、崇明臺協會長、上海臺協永農工委會主委劉達緯表示,強調「農」擺在首位,意味着要先能做到農業有產出,如果每一個大棚都能滿足支出,消費者到生態園買農產品、住宿、吃飯所產生的效益就會是「多出來的」。
展望未來,劉達緯說,未來定位是打造成整個崇明的「農文旅」公司,不僅止有這個基地,要有溢出的效應,除了擴大生產地,還要輸出種苗、技術,建成民宿聯盟等,複製生態園的成功模式,「大陸市場這麼大,只要有一樣是對的就可以做很大了。」
在滬臺農業交流上,劉達緯提到,除了搭建兩岸農業訊息互換和技術交流平臺,兩岸現在都找不到年輕人從事農業,因此他將把農場打造成「臺灣農民在大陸創業的黃埔軍校」,建立兩岸農業青年創新創業合作孵化交流培訓中心,透過合夥,爲臺灣年輕人提供輔導、技術和部分資金,否則兩岸的農業環境、土地政策相差太多,不懂的話容易踩雷。
另一名在崇明島上的臺商吳宗哲,是上海耕旺園藝總經理,目前正有一項蝴蝶蘭基地在崇明建設中,預計今年底建成,未來將成爲蝴蝶蘭種苗供應中心,會從國外引進新品種後在基地試種並生產。他從2003年到上海從事蝴蝶蘭花藝事業,並在2008年開始本地化生產,基本上僅從海外引進種源,生產流程會在上海完成。
吳宗哲提到,各地消費者喜愛的蝴蝶蘭顏色不盡相同,例如上海人不喜歡大紅色,偏愛粉色、白色,北京則要越紅越好,相比進口花卉,本地化生產可以更快了解本地市場需求,接軌消費者的喜好。此外,目前大陸最大蝴蝶蘭生產基地在雲南,由於當今物流太發達,使得上海成爲百家爭鳴之地,在本地生產則可體現沒有經過長途運輸、耐擺度較高等特色。
崇明島上還有一家臺商經營的崇臺融合餐廳「知瑤小廚」。老闆劉育韋介紹,餐廳菜品以「融合菜」「特色菜」著稱,包含臺灣菜、崇明菜,甚至川湘菜、粵菜都有,有些菜是他「想到什麼就做什麼」的天外飛來一筆。例如,甜口的崇明糕炒入蔥段、洋蔥、醬汁成了一道鹹口菜。他分享,在大陸做臺灣菜,包含食材的來源和調料未必和臺灣相同,因此會思考如何結合臺灣的做法和在地的食材。
劉育韋表示,「知瑤小廚」在2021年「最艱苦」的疫情期間開幕,但因爲消費者不能離開上海市區,開始在市區周邊旅遊因此來到崇明島,餐廳反而「因禍得福」。2024年再將餐廳隔壁的倉庫改建成咖啡廳。他希望前來的顧客可以放鬆,享受眼前的餐食。
相比疫情期間有許多遊客來到崇明,疫情解除後,島上游客減少,劉育韋說,他目前將餐廳重心轉向深耕島上的居民。至於自己餐廳最大的競爭力就是「卷自己」,在維持菜品出餐狀態的基本上,每季度還會推出新菜品,或者改動室內擺設,以做出市場區隔。
臺商劉育韋在崇明島上經營崇臺融合餐廳「知瑤小廚」,餐廳菜品以「融合菜」「特色菜」著稱,包含臺灣菜、崇明菜,甚至川湘菜、粵菜都有。記者陳宥菘/攝影
崇明六六九生態園成立僅半年,初期投入佔地40畝(約2.66公頃),以臺灣精緻農業、自然農法耕種。圖爲生態園創辦人、崇明臺協會長、上海臺協永農工委會主委劉達緯。記者陳宥菘/攝影
臺商、上海耕旺園藝總經理吳宗哲從2003年到上海從事蝴蝶蘭花藝事業,2008年開始本地化生產,目前正有一項蝴蝶蘭基地在崇明建設中,預計今年底建成,未來將成爲蝴蝶蘭種苗供應中心。記者陳宥菘/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