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日合作研究「由身體動作解讀情緒」 應用於新媒體交流

▲▼ 怎麼從身體動作中解讀別人情緒? 臺日研究:亞洲人「憤怒、恐懼」最容易辨識 。(圖/中正大學提供)

記者翁伊森/嘉義報導

肢體語言在表達情感上扮演着關鍵角色,無論是被喜劇表演中被逗得捧腹大笑,還是與老朋友重逢時的擁抱,即使同樣是開心的情緒,肢體表達的方式卻大不相同。然而,對科學家而言,要精確對應各種情緒與肢體動作並不容易,尤其當跨文化因素納入考量時,研究的挑戰性更是大幅提升。

爲了解決這個問題,中正大學心理系副教授藤原健跨國與日本東北大學電氣通訊研究所合作,致力於建立全新的亞洲身體動作與情感資料庫,以彌補現有研究的不足。

目前多數關於肢體動作與情緒的資料庫,主要來自歐美,且大多侷限於單一、重複性的基本動作(如快樂地行走、悲傷地行走、憤怒地行走),與真實生活中的複雜情境相去甚遠。此外,文化與地域對肢體表達的影響往往被忽略,使得研究結果未必適用於亞洲羣體。

此次臺日跨國合作計劃,研究團隊希望以亞洲參與者爲核心,並突破過去僅使用單一、重複動作的限制,改以更自然的方式呈現情緒。爲此,在先行試驗中,研究團隊邀請六位日本專業表演者,請他們回憶自身的情緒經驗,例如讓他們感到快樂、憤怒、悲傷、驚訝、恐懼、厭惡或輕蔑的情境,並透過全身動作將這些情緒於3至5秒內表演出來。這些表演透過實驗室內的高速動作捕捉系統記錄,將演員的3D動作訊息轉換爲短片,接着再進一步簡化爲光點動畫,呈現出純粹的身體動態資訊。

研究團隊邀請另一組實驗參與者觀察這些光點動畫,並嘗試根據肢體動作判斷情緒。結果顯示,即使沒有面部表情的輔助,參與者仍能透過這些光點動態組成功辨識情緒,且準確度與過去使用簡單動作資料庫的研究相當。其中,「憤怒」與「恐懼」是最容易辨識的情緒,而「輕蔑」與「厭惡」則是最難區分的情緒類別。

中正大學心理系副教授藤原健表示,這是這項跨國合作研究的關鍵第一步。接下來,我們希望讓臺灣的專業表演者也參與這個計劃,進一步建立亞洲首個多元化身體動作資料庫,讓非語言情感交流的研究不再以西方爲主。」

這項資料庫的建立,不僅能提供非語言交流的文化差異新見解,未來更可應用於新媒體交流技術,如遊戲、電影、動畫及虛擬實境(VR),以促進不同文化間的理解與互動。研究團隊期望,這項研究能爲未來的跨文化溝通與人機互動技術開創全新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