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人「3字口頭禪」超常誤用!醫師列舉5情境:到底怎麼想的
▲臺灣人很常說「沒關係」,不過這3字很常被誤用。(示意圖/記者李毓康攝)
記者柯振中/綜合報導
ICU醫師陳志金近日於臉書發文指出,「沒關係」一詞在臺灣常被誤用甚至濫用,許多情境中原應表達歉意或承認錯誤,卻被用來合理化自身行爲,導致語言意義扭曲與人際誤解。他舉出五種常見錯誤用法,引發網友熱議,呼籲大家重新認識這句口頭禪的真義。
陳志金在貼文中舉出多個常見例子,包括民衆在付款少付、電梯上錯樓層卻不願離開、高鐵佔錯座位卻拒絕移動、飲料店店員做錯飲料、甚至是面對罰單的民意代表以一句「沒關係」試圖結案。他指出,這些情境中,「沒關係」並不表示對方原諒或事情可以略過,而是話語權被誤用在掩飾錯誤行爲,甚至形成一種社交壓力。
他強調,「沒關係」應由權益被損害的一方來說,而非造成困擾者自行宣佈「一切無妨」。例如店員做錯飲料,應該說「對不起」而不是「沒關係我幫你重做」;如果自己坐錯位置,更應主動道歉並讓座,而非以「我下一站就下車」合理化錯誤。
▲臺灣人很常說「沒關係」,不過這3字很常被誤用。(示意圖/記者李毓康攝)
貼文引發衆多網友共鳴,留言區涌現許多民衆分享自身經驗。一名服務業者坦言:「最怕客人說『沒關係』,根本不知道他是真的不介意,還是隻是懶得爭執。」也有網友認爲,這種用語反映出「不想負責任」的社會心態,久而久之,連基本的是非觀都可能因此模糊。
語言學者則分析,「沒關係」之所以常被誤用,與中文語境中「和氣爲貴」、「避免正面衝突」的文化習慣有關。然而,語言使用若不合時宜,就容易導致社會溝通失靈。他們呼籲從教育入手,加強語境判讀與溝通技巧的教學,讓民衆能在不同場景中使用恰當語言。
陳志金最後提醒,當別人傷害了我們權益,選擇原諒纔有資格說「沒關係」;若是自己錯在先,應勇於承認、說出「對不起」,不曉得大家在用這3個字時,內心在想什麼。他強調,「真正成熟的語言,是在尊重彼此的基礎上,建立清晰的責任感與人際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