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島寄居蟹生態穩定 國海院調查:螺殼充足 未見垃圾屋

太平島上三種主要陸寄居蟹中,數量最多的皺紋陸寄居蟹。( 圖/國海院)

國家海洋研究院(國海院)南沙海洋研究站近期展開太平島陸寄居蟹生態調查,結果顯示太平島環境天然,螺殼資源充足,三中島上主要陸寄居蟹,均有足夠殼原使用,未發現目前常見寄居蟹以人造垃圾作爲居所情況,顯示生態穩定且清潔。

研究團隊於2024年分別在乾季(3月)及溼季(7月)進行調查,透過掉落式陷阱採樣法記錄太平島寄居蟹族羣數據。經形態及DNA分析,確認島上主要有三種陸寄居蟹:皺紋陸寄居蟹(Coenobita rugosus)、短掌陸寄居蟹(Coenobita brevimanus)及橙紅(珠粒)陸寄居蟹(Coenobita perlatus),島上的陸寄居蟹普遍揹負天然海螺殼,與東沙島要使用非洲大蝸牛殼形成鮮明對比。

調查顯示,太平島的寄居蟹中,81%揹負蠑螺殼,13%揹負其他海螺殼,僅6%使用非洲大蝸牛殼,且未發現揹負人造垃圾,顯示螺殼資源相較東沙島更爲充裕,島上生態環境保持穩定,陸寄居蟹通常棲息於海岸林地,以有機碎屑爲食,僅在繁殖期間返回海域交配、產卵。近年研究指出,全球17種陸寄居蟹中,已有10種曾被發現使用人造垃圾作爲居所

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教授邱鬱文指出,海螺殼資源因人類獵捕面臨短缺,部分寄居蟹被迫使用不適當的替代品,如非洲大蝸牛殼或塑膠垃圾,相較於其他區域,太平島寄居蟹仍能使用天然螺殼,顯示環境未受過度人爲影響。

國海院院長陳璋玲表示,太平島爲臺灣最南端國土,生物多樣性豐富,但因交通不便,過去較少長期監測;國海院於2021年底設立南沙海洋研究站,在海洋委員會資助及海巡署後勤支援下,與國內外學術機構合作,強化南海生態監測機制,以確保生物多樣性及保育工作有效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