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泥三元電池工廠大火難撲滅 專家:熱失控可能成因有7種
臺南大學綠色能源科技學系教授暨環境與生態學院院長張家欽也是「鋰電池產學聯盟」召集人。陳煜攝影
臺泥(1101)集團旗下鋰電池廠三元能源科技工廠凌晨爆炸引發大火,持續悶燒超過8小時才獲得控制,鋰三元電池熱失控反應快爆炸激烈,而磷酸鋰鐵電池熱失控主要現象是延燒,電池材料各有不同安全風險,究竟一般高能量密度鋰三元電池熱失控成因有哪些?臺南大學鋰離子電池研究發展中心主任張家欽指出,一般常見有7種因素造成。
臺灣積極發展自主技術,要讓電池芯國產化,而臺灣最大一座超級電池工廠14日發生火災事故,也引發國人對電池安全性風險管理注意。
由於三元電池(包含NMC鎳錳鈷氧化物 或 NCA 鎳鈷鋁氧化物系統)具有高能量密度,能給予電動車較長續航力,也能廣泛應用在儲能系統上,但如特斯拉電動車火燒車事件及此次電池廠火災,都凸顯三元電池相對存在較高的安全風險。
張家欽受訪指出,不對三元能源事件做評論,尊重靜待調查報告出爐。他表示,僅就電池技術來說,三元電池可能發生的安全事件(如熱失控、起火、爆炸)主要因素,共可依「內因」及「外因」兩類共7種因素。
先從內因方面,也就是電池材料與內部缺陷方面來說,電池發生安全事件可能來自:正極材料(NMC/NCA)熱穩定性差,可能因高鎳材料在高溫下易釋放氧氣,與電解液劇烈反應,引發熱失控。
其次,負極(石墨)鋰枝晶生長可能導致短路:他指出,若電池過充、低溫充電或SEI膜不穩定,易導致鋰枝晶刺穿隔離膜,造成內部短路。另一個因素同樣跟隔離膜有關,就是若隔離膜熱收縮或破損時,遇高溫可能收縮失效,失去電極隔離功能導致短路。
第四因素來自:電解液易燃性與副反應產氣。張家欽指出,三元電池多使用含有EC、DEC、EMC等易燃碳酸酯溶劑,這些EC(Ethylene Carbonate,碳酸乙烯酯)、DEC(Diethyl Carbonate,碳酸二乙酯)、EMC(Ethyl Methyl Carbonate,碳酸乙甲酯)都是揮發性高、易燃的液體,用來幫助鋰離子在電池內部移動,若發生熱失控時會產生可燃氣體引發連鎖反應。
第五種因素來自內部製程瑕疵。他舉例,若極片卷繞不良、粉塵污染、焊接不良等,會導致電池局部短路或電化學反應不穩定。
最後兩類熱失控成因來自外因,也就是電池的使用環境與人爲因素。第一種是電池過充/過放,他解釋,若充電器異常,可能造成電壓異常,導致鋰三元材料分解與熱失控。
第二種則是外部短路或機械撞擊。他表示,若電池遇到大力撞擊或設備摔落等情況,容易電池外殼破裂,發生短路與放熱反應。
臺泥旗下三元能源科技公司高雄廠昨十四日清晨五時四分驚傳大火,該廠區是建制全臺首座超級電池工廠,現場高溫,消防局出動智慧滅火機器人。記者劉星君/翻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