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泥股價破底 經部擬派專家協助

全臺首座超級電池工廠三元能源科技公司,14日清晨5時許在高雄小港區發生嚴重火警。(高雄市消防局提供/紀爰高雄傳真)

配合綠能產業及穩定電網政策,臺灣近幾年鋰電池產業蓬勃發展,經濟部產發署統計,國內現有14家鋰電池電芯業者,主要以外銷爲主,針對強化危險工安管理,產發署指出,將邀請電池相關公協會及主管機關,並指派專家進場提供相關安全輔導。

受到旗下鋰電池製造商發生火警影響,臺泥昨日股價開低,最低探至22.9元,寫下2008年10月以來新低價,收在23.4元。

產發署指出,目前臺灣鋰電池芯產業包括三元(臺泥集團)、臺塑新智能、鴻海、輝能、臺達等14家業者,總產能達8.7GWh/年。生產種類以鋰三元(臺泥集團)、鋰鐵電池(臺塑新智能、鴻海)爲主,主要用於電動車、儲能以及消費性電子等。

產發署簡任技正童建強表示,鋰三元電池是包括鋰、鈷、鎳元素,主要用於電動車、手機等具體積限制的載體;鋰鐵電池則以鋰、鐵2種材質爲主,由於單位密度較低,因此需要較大空間放置,多用於儲能等用途。童建強表示,無法以材質單純判定哪種電池比較危險,因爲製程、比例以及員工訓練都有關係,還需等調查報告出爐才能釐清。

不過,業界人士直言,國際中大型儲能系統多禁用鋰三元材料,因爲其活性太高,不到攝氏180度,相當烤箱溫度,如遇短路升溫,材料就會裂解起火,且很難撲滅,但若是鋰鐵除了電解液外,材料要到攝氏5、600度纔會裂解,在國外消防測試只會冒煙,相對安全。當前包括臺塑新智能、鴻海、昇陽先進能源、長園科技等國內業者多以發展鋰鐵電芯、材料爲主。

針對工廠危險物品的申報,經濟部指出,案件發生後隨即查詢該廠的申報、投保情形,皆有依規定辦理。未來將邀請鋰電池製造相關公協會及相關單位研商強化工安知識,或依業者需求指派專家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