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也有浪漫藍眼淚?學者揭現蹤成因 與水域及氣候條件相關
近期臺南將軍扇形鹽田爆發大量藍眼淚,臺南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曹哲嘉也分享藍眼淚的成因。圖/本報系資料照
每年春末夏至時期,馬祖、金門一帶就會出現藍眼淚奇景,更成爲當地限定美景,臺南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曹哲嘉說,藍眼淚其實是一種異營性渦鞭毛藻,自己不行光合作用,以捕食其他生物維生,又稱爲夜光蟲,近年來臺南安平、將軍一帶都有發現藍眼淚蹤跡。
臺南將軍青鯤鯓青山漁港在2023年就曾發現藍眼淚,當年市長黃偉哲也在臉書分享美景照,吸引不少網友按贊,消息傳開後更引發大批「追淚人」前往欣賞與攝影,當時就有民衆擔憂大批觀光客涌入會造成當地環境和生態影響。
曹哲嘉表示,臺南過去在春季3、4月天氣甫變暖時常會看見藍眼淚蹤影,部分養殖魚塭中也曾出現過,而藍眼淚繁殖相當快速且大量,其生成主要原因與水域氣候、溫度及環境有關,水域若擁有適合藍眼淚食源環境,像是豐富的營養鹽、浮游生物等,藍眼淚就會大量繁殖出現。
他提到,藍眼淚因體內特殊生物機制,每當有海浪、船隻或外力擾動時,就會刺激到夜光蟲使其發出生物冷光,而藍眼淚生命週期不到一週,目前並沒有相關研究證實臺灣周邊的藍眼淚會對生物生態環境造成影響。藍眼淚本身不會對人體皮膚產生過敏,但水域環境中會有其他生物與物質,是有造成部分較敏感的個人皮膚過敏的可能性。
針對近期將軍扇形鹽田爆發大量藍眼淚,不少遊客爲觸發藍眼淚發光,會下水和丟石頭擾動水面,外界也擔憂是否會破壞生態,對此,曹哲嘉認爲,藍眼淚要發光就是需要擾動,是該生物演化出來受刺激時的生理反應,因此人類在水面中擾動不至於會影響藍眼淚夜光蟲的生存,但不排除會對鹽田溼地周邊的其他生物造成影響,因此建議民衆欣賞藍眼淚時,切勿隨意下水,並一起維護當地生態環境。
臺南大學生態暨環境資源學系教授黃文伯也認爲,藍眼淚本身雖對環境無害,但與其共存的部分藻類受刺激後恐散發毒性,同時藍眼淚現蹤代表水域內營養物質增加,造成大量矽藻產生,對環境來說是一種優養化警訊,因此若藍眼淚長期大量存在,就應該多加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