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文資調查慢 有建設被迫停工逾10個月!議員促簡化程序

臺南市永康區次17-3號道路(光復裡活動中心旁)開闢,因文資調查停擺逾10個月。圖/臺南市議員李鎮國提供

臺南多項重大建設因挖到疑似文化遺址停擺,議員質詢不滿文資調查曠日廢時,導致工程延宕,市長黃偉哲也認爲公共建設因此延宕是非常可怕的事,例如西港外環道路多花10年才完成,議員要求無文獻記載等區域能簡化考古調查,文化局迴應已在檢討作法。

市議員李鎮國質詢時指出,文資保存很重要,但公共建設與人民財產同樣重要。永康區的次17-3號道路去年8月1日開工後,因配合文資考古調查已停滯超過10個月;次17-1、17-2號道路、永康公園兒童遊戲場也被迫停工,復興裡活動中心選址,考古調查就花了90萬元,影劇三村的眷改基地調查也花了300萬至500萬元不等,善化區一處建案文資考古試掘、監看,兩處就要5千多萬元。

李鎮國質疑,有些地區並無文獻記載的發展史,過往也無考古發現,但文資調查旗幟一插即須全面停工,應檢討調查程序。

市長黃偉哲認同,文化資產固然重要,但當前制度下導致建設工程延宕3年、5年甚至10年,如西港外環道便因此多耗時10年。

黃偉哲強調,應完善法制規範與協調機制,避免「專業插旗、工程受阻」情況反覆上演,使文資保護與市民權益產生衝突。

文化局迴應,現行制度下文化資產調查目的在於工程初期即辨識風險,以避免施工中突發出土遺物導致全面停工。並非所有出土物皆爲文化遺址,多數僅爲過往生活痕跡,經審查若無保存價值即會恢復施工。但臺灣目前僅23個具資格的考古單位,導致排程壓力大,加上業界多采「依量計價」模式,須前期文獻調查後才能報價,費用與工期難以精準掌握,增加開發風險。

文化局表示,目前南市列管工程案件共31件,其中9件停工,正依既定機制逐案審查處理,將持續朝制度化精進,提前辨識潛在遺址,以降低工期延誤及成本,在兼顧歷史與建設間取得平衡,落實文化資產與城市共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