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偏遠學校羣性發展計畫過於緊迫引反彈 教產批草率…教局回應了

學生示意圖。圖/AI生成

臺南市教育局上週8月11日函文偏遠地區國小,須在8月25日前提出「臺南市偏遠地區學校羣性學習發展實施計劃」申請。由於扣除例假日,僅剩9個工作日,引發基層教師與校方反彈。臺南教產批行政時程草率、忽視教育現場實況、形同強迫教育試驗化,要求教局修正並給學校較充足的準備時間。

教育局表示,爲了讓學校有更多時間討論適性合宜的課程方案,已將計劃表格簡化以減少行政負擔,也考量暑假期間學校課程討論會議時程安排,彈性調整各校提出計劃時程至9月1日,同時可依照實際執行情形滾動修正計劃,讓計劃內容更貼近學校及學生需求,真正發揮羣性發展計劃效益。

羣性學習可以幫助孩子社會適應,也是未來面對挑戰尋求合作的關鍵能力。羣性發展計劃,爲了整合學生人數50人以下偏遠地區學校的教育資源,並促進學生跨年級或跨校共學,所以規畫補助經費,支持學校提出學生跨年級或跨校共學方案,希望透過教學合作方式,增加學生互動及學習合作。

南市教育產業工會表示,依據國民教育法第39條第1項明示「適性發展」爲分組學習與跨班教學的核心精神。但適性發展應建立於充分討論、專業評估與課程整體規畫之上,此次教育局要求學校於9日內完成課程設計、行政協商、課發會議、會議紀錄與表件填報,不僅壓縮教師專業討論時間,也違背「適性教學」及「學生學習爲本」的初衷。

教產也指出,教育政策應以學生爲核心,且需經深思熟慮設計,但學校早在學期末就已完成新學年「課程計劃」,歷經兩個月以上由課程發展委員會、學年社羣與專業教師反覆討論、編審,且經教育局審覈通過,才得以實施。此項臨時公文卻要求學校在暑假期間推翻原有課程規畫、重編課表與教科書版本,將造成教學混亂,形同打掉重練,無視專業程序與學生學習脈絡。因今年暑假期間,多所偏遠學校正忙於修復颱風所造成的設施損毀,校方人力吃緊,此作法是與現場實況脫節的行政負擔。

教產指出,理解教育局推動「偏遠地區學校羣性發展實施計劃」的初衷,希望整合資源、提升學習品質,但行政推動應建立在制度合理、時程可行與專業尊重之上。此次未考慮教育現場實況與教師實際負擔,也沒有提供合理討論與準備時間,等同讓學生與教師「成爲政策白老鼠」,違反教育基本法「教育機會均等」、「適性發展」與「保障教育品質」的原則。呼籲教育局給學校合理準備時間,真正實現政策初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