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女清潔工騎車遭大貨車輾斃 路權團體:已釀兩死的車道設計

受強臺樺加沙影響,臺南市今天細雨紛紛,49歲林姓女清潔工清晨騎車上班,在東區中華南路接中華陸橋上橋處與大貨車擦撞,頭部遭輾過重創不治;路權團體表示,這個路口的車道設計逼得機車必須往內鑽,前年就已經讓載着孫子的婦人倒地死亡,雙方駕駛都是輸家。

在林女發生車禍的同一地點,2023年4月26日下午1時許,同樣有61歲的楊姓女騎士載着孫子,行駛中華路陸橋西往東方向上橋處,與林姓男子駕駛的大貨車發生擦撞,楊女當場遭受重創、失去生命跡象,送醫傷重不治,孫子並無大礙,林姓司機同樣被依過失致死罪移送法辦。

臺灣機車路權促進會副理事長林詠軒指出,中華南路接中華陸橋,這個上橋處在兩年前就發生過類似的死亡車禍事故,機車騎士與貨車司機都是輸家;車道的設計在上橋處逼得機車必須往內鑽進去,然後大車是直行,也沒有變換車道,卻極爲容易發生擦撞。

林詠軒表示,臺南的機車騎士被訓練成靠右走,上橋就會有匯入的動作,然而路口前後車道數量不一是已知的老問題,交通局真正該做的是要調整車道配置,上陸橋的車道要對稱;然而過去辦會勘,東區承辦人還是把責任推給駕駛,完全不想改善機車通過路口後必須切換車道的問題。

林詠軒認爲,會稱爲事故就是因爲這是可以避免的,絕對不是意外,同一個路口大同路北上也有一樣的問題;不過北安路跟夏林路就做的很好,在路口前就先把右轉車道整理出來,用路人只需要按照自己的節奏行駛,不用擔心合併車道的問題,爲什麼不能比照辦理?

轄區第一警分局指出,因應已發生二次死亡車禍,會再整理本次車禍事件資料,再次提報給交通局辦理會勘,研議是否要調整相關因應措施作爲。

今天上午午8時許,49歲林姓女子在東區大同路二段和中華南路一段交叉路口、中華南路接中華陸橋上橋處與大貨車擦撞;林女丈夫趕到交通分隊製作筆錄表示,妻子只是要去上班,沒想到就此天人永隔,無法接受突然就發生憾事,目前他已前往殯儀館等待檢警相驗。

據瞭解,肇事司機爲43歲蔡姓男子,今天上午由公司派遣,原本要去北區載運貨物;依據對向駕駛行車記錄器顯示,當時現場路面潮溼,林女與蔡在綠燈號誌亮起後,原本都直行要上陸橋,但依道路設計,林女必須向內騎才能上橋,卻疑似在上橋過程發生擦撞。

林女倒地後,遭大貨車輾過,救護人員抵達時,林女已明顯死亡,未送醫;蔡姓司機得知發生車禍,停車留在現場,警方已製作筆錄,並調閱大貨車的行車記錄器,調查釐清事發經過與肇事原因,詢後將依過失致死罪移送偵辦。

49歲林姓女清潔工清晨騎車上班,在東區中華南路接中華陸橋上橋處與大貨車擦撞,頭部遭輾過重創不治。記者袁志豪/翻攝

臺灣機車路權促進會副理事長林詠軒指出,中華南路接中華陸橋,車道的設計在上橋處逼得機車必須往內鑽進去,然後大車是直行,也沒有變換車道,卻極爲容易發生擦撞。記者袁志豪/翻攝自Google Maps

臺灣機車路權促進會副理事長林詠軒指出,中華南路接中華陸橋,車道的設計在上橋處逼得機車必須往內鑽進去,然後大車是直行,也沒有變換車道,卻極爲容易發生擦撞。記者袁志豪/翻攝自Google Maps

49歲林姓女清潔工清晨騎車上班,在東區中華南路接中華陸橋上橋處與大貨車擦撞,頭部遭輾過重創不治。記者袁志豪/翻攝

臺灣機車路權促進會副理事長林詠軒指出,中華南路接中華陸橋,車道的設計在上橋處逼得機車必須往內鑽進去,然後大車是直行,也沒有變換車道,卻極爲容易發生擦撞。記者袁志豪/翻攝自Google Ma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