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口埤實小文化、歌舞課 喚西拉雅族身分認同

建校105年的臺南市新化區口埤實驗小學挺過廢校,傳承西拉雅族語言與文化。記者吳淑玲/攝影

建校105年的臺南市新化區口埤實驗小學,曾因少子化面臨廢校危機,在社區家長、部落鄉親及校友的努力下,轉型爲西拉雅部落學校,成爲語言覆育與文化傳承的重要據點,目前全校有60名學生,其中約20多名爲西拉雅族,但僅2人註記身分,未來將加強族羣認同與自信心。

口埤實小校長王朝賜指出,教育是西拉雅族正名與文化復振的核心關鍵。學校在課程中逐步深化,語言課讓孩子學習西拉雅語,文化課介紹族羣歷史與脈絡,歌舞課則延伸文化身體記憶。此外,學校推動在地課程,規畫社區12個景點爲行動教室,帶領孩子走訪部落,結合山林教育,深入古道與族羣聖山,實際與其他原住民族文化交流,讓孩童循序回到族羣生命脈絡。

少子化對校園衝擊大,部落孩童數量逐年減少,學校以強化特色課程吸引外地學生迴流,並讓原本移居外地的部落孩子重新理解自己的族羣身分與文化位置。

王朝賜服務口埤實小超過12年,見證西拉雅族正名的關鍵時刻,逐漸看到光,也看到孩子透過行動學習,對族羣建立深層關懷。他認爲,國家承認身分後,下一步是培養孩子自信,理解原住民族在臺灣歷史與未來發展中的重要角色,才能在各自領域發揮影響力。

口埤部落爲早期平原與山區重要交通樞紐,是西拉雅族、漢族交會地,語言、民俗相互交流,形成豐富的文化底蘊,在山區爲西拉雅部落留下文化傳承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