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 6廟合辦轉大人 古禮秀文化魅力
臺南市民政局21日串聯6家廟宇宣傳今年做十六歲鑽轎底活動。(程炳璋攝)
臺南市今年七夕首次整合6大宮廟,聯手推廣特有的「做十六歲」成年禮。民政局8月24日在安平開臺天后宮主辦成年禮儀式,透過串聯各宮廟做十六歲儀式,提供年輕學子鑽七孃媽轎底「轉大人」,展現城市特有的文化魅力。
「做十六歲」源於臺南早期童工制度。當時未成年人薪資僅得半薪,透過鑽七孃媽亭的成年禮,詔告家中小孩已長大,薪資才得以轉爲全薪。這項社會風氣已淡化,卻在少子化後反轉受重視,藉由廟宇傳承的傳統儀式愈顯珍貴,成爲臺南獨特的文化。
臺南市各宮廟往年七夕時均各自舉辦做十六歲儀式,每家活動特色大不同,不變的是鑽七孃媽轎底,今年民政局首度牽起做十六歲宗教聯盟,由中西區開隆宮、東區關帝殿、臨水夫人媽廟、北區西來庵、南區施姓大宗祠與安平開臺天后宮6廟共同參與,透過各自特色引領青少年,市府將在8月24日與安平開臺天后宮合辦「轉大人」活動。
中西區的開隆宮是臺南唯一主祀七孃媽的廟宇,每年七夕人潮涌現,今年再度結合狀元騎馬遶境,小孩身着古裝騎馬上街,是最吸睛的做十六歲活動。東區關帝殿融合忠義精神與成年儀式,臨水夫人媽廟則以木雕教母亭展現文化莊嚴,北區西來庵鼓勵學生撰疏文朗誦,祈願學業進步,南區施姓大宗祠堅守古禮,安平開臺天后宮安排祭媽祖、跪奉茶、射箭與搭船游水景公園等體驗,活動豐富,也是臺南市政府長期合辦做十六歲活動的廟宇。
民政局表示,6廟成年禮各有不同特色,活動將在各廟社羣網站上公佈,提供家長選擇,讓年輕世代認識城市文化、體會成長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