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 2年回本 國產智電喂飼車 省人力又節能

工研院與畜產試驗所合作開發全國產智電型喂飼車,集供料與推料功能於一身,取代人力需求,還可提供客製化功能設計。(曹婷婷攝)

畜牧業仰賴人工喂飼、清糞,長年面臨缺工難題,工研院與畜產試驗所合作開發智電型喂飼車、吸糞機器人,「科技養牛」完成餵食、清潔等粗重勞務,另也研發乳牛聲紋辨識系統判讀生理狀況,落實情緒管理,已有畜牧業者下訂喂飼車,估算買1輛2年即可回本,提高養牛效率與產值。

現有擠乳機、吸糞器、推料等設備9成自國外進口,但相關設備適用千頭以上大規模畜牧場,國內酪農業養殖規模多在500頭以下,工研院、畜產所鑑於過去無業者爲本地酪農業開發設備,又傳統農機有空污、噪音困擾,因此投入開發,除解決畜牧業缺工問題也落實節能減碳。

工研院中分院副執行長李士畦表示,智電型喂飼車、吸糞機器人技術均已技轉,其中喂飼車已有畜牧場業者下訂。畜牧業者反饋表示,目前多僱用外籍移工從事粗重農務工作,「買1輛車替代做這些事,預估2年回本。」

李士畦表示,智電型喂飼車可供料、推料且能在取代人力需求下,提供少量多餐喂飼模式,餵食次數從每日2次提高到4次,透過少量多餐,可增加泌乳量20、30%,並可提供客製化功能設計,「牛隻營養照護要靠經驗,大可把粗工交給機器,人力用在高附加價值的地方。」

至於清糞機器人跟掃地機器人功能一樣,可設定適用不同場域現況環境與動線,全程智慧導航且沿路吸除糞便後,返回母站卸載並充電。工研院提到,牛糞清洗需要大量用水,衍生廢水處理問題也增加成本,吸糞機器人除可替代人力,也能減少用水量。

2025亞太區農業技術展暨會議11日於大臺南會展中心登場,也是該盛會二度移師臺南,場內「臺南館」邀集6家企業進駐,展現臺南農業技術創新量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