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美合作「梭魚低成本自主巡弋飛彈」首曝光 將在臺設置供應鏈
臺美合作「梭魚低成本自主巡弋飛彈」首度曝光 。(青年日報提供)
「2025臺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現場亮點之一,就是展示中科院將與美商ANDURIL Industries及Kratos透過技術轉移合作研發,具有羣供能力的低成本自主巡弋飛彈,目前規劃把整個供應鏈在臺灣建置,目前仍是一項科研案,先把供應鏈完全在臺灣建立後纔會量產。
低成本自主巡弋飛彈爲中科院即將與美商ANDURIL Industries簽署合作生產之飛彈,其彈種、彈羣之間可相互通聯交換目標資訊,編隊協同作戰,用於針對艦船等目標進行任務殺傷或羣攻、干擾,具備區域制海能力。而機體考量大規模生產需求,採用摺疊控制翼等緊緻外型,有高度模組化及易制性零組件設計特性,有利低成本大規模生產。
此次中科院與美商共同研發的「低成本自主巡弋飛彈」,是史上第一次中科院與美方共同生產飛彈,外界簡稱「梭魚巡弋飛彈」,中科院標明其「用於艦船等目標進行任務殺傷或羣攻、干擾,有區域制海的性能」,這款巡弋飛彈正由美國空軍測試中,中科院稱此彈種因高度模組化及易制性零組件設計,可讓我國以低成本進行大規模生產。
「梭魚」飛彈有三種型號,最小型的「梭魚100」射程達137公里,可從地面、C-130運輸機或直升機上發射;「梭魚250」射程約370公里,可掛載於各式美製戰機級;「梭魚500」射程則超過926公里,滯空時間超過2小時,能由多種戰機或運輸機上以棧板發射臺發射。
中科院院長李世強中將則證實,今天中科院將會與包含美國、加拿大在內的六家廠商籤兩份合約、四份合作備忘錄,未來合作會更多更熱絡。至於飛彈英文名稱「Barracuda」是引用美方原文,我方認定是飛彈,明確定義是「遊蕩彈藥 Loitering munition」。
至於雙方合作生產的關鍵,李世強表示,主要是因爲會將成本壓到很低,目前準備花18個月時間,把整個供應鏈在臺灣建置,希望讓單枚價格壓到新臺幣 650萬元,若超過這價格,研發任務等於失敗。由於目前這項合作案仍是一項科研案,未來會先將供應鏈完全在臺灣建立後纔會量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