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美關稅談判也不敵大罷免

臺美對等關稅談判被質疑觸礁。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川普政府公佈最新關稅清單,涵蓋日、韓、泰、馬等多數東亞主要國家,但臺灣與印度未被列入,引發各界高度關注。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日前也釋出警訊,明言若與臺灣及歐盟的談判無實質進展,將於八月一日迴歸四月原案中的懲罰性關稅。這種以「懸而未決」作爲壓力手段的作法,其實是川普慣用的談判套路:先祭出極端方案,製造壓力,再視對手讓步程度作象徵性調整,營造談判勝利的戲劇性場面。

即便臺美雙方能在期限前達成協議,從過去經驗判斷,美方可能僅會將關稅從卅二%下調至卅%或廿八%,做出最低限度象徵性讓步,以便對內交代「逼迫對手屈服」政績。換句話說,即使談判「成功」,對臺灣而言也幾無實質利多。

合理推斷,這場談判目前之所以陷入僵局,很可能是因美方要求臺灣大幅開放萊豬、乳製品、玉米等農產品進口,而這些議題正好踩中賴清德政府無法跨越的「政治紅線」。

臺灣社會對進口農產品、尤其涉及食安爭議的項目極爲敏感。賴政府在全力推動「大罷免」的高度政治動員狀態下,若對美國要求讓步,不僅將重演當年開放美牛、美豬所引發的社會怒火,更可能被在野黨與民間團體放大攻擊爲「再次出賣民衆健康」。不僅危及賴清德上任所欲建立的改革形象,亦可能動搖中間選民的支持基礎,導致大罷免戰線潰敗。

對賴政府而言,經貿談判讓步是自毀政治形象;但若拒絕讓步,又將面臨高額關稅制裁,衝擊臺灣以電子零組件、工具機、高階設備爲主的對美出口產業。然而,即使產業短期受損,與罷免失敗所導致的國會局勢惡化相比,前者對執政穩定性的傷害反而更爲可控。因爲貿易損害仍有美化空間,可透過補貼、轉單、國際協商應對;但一旦國會席次喪失,將造成政策推動停滯、甚至可能演變爲跛腳政府,削弱整體國政佈局。

進一步觀察,大罷免對民進黨的意義並不只是「減少對手席次」這麼簡單,更是一次結構性重組政局的戰略機會。民進黨在去年總統大選以四成選票勝出,卻未在立院過半,使每項重大法案與預算都需提出覆議案或妥協,造成政務效率低落、政策執行綁手綁腳。透過罷免,民進黨自認有機會重塑國會力道,進而鞏固未來三年或七年執政根基。

更重要的是,這場罷免攻防本身就是一次準選舉:是民意對政局走向的「再確認」。倘若罷免成功,不僅能爲賴清德建立強勢領導人的政治形象,更可鞏固其「抗中保臺」與「脫中戰略」的正當性敘事。因此,若貿易談判讓步僅能換得數個百分點的關稅減免,卻因開放農產品進口,犧牲政權穩定與民意支持,對民進黨而言,恐怕纔是真正的「本末倒置」。

事實上,多數民衆對國際經貿談判的複雜性所知有限,反應也多停留在「抽象損益」的感受層面,難以轉化爲政治動能。

但罷免卻具有高度可見性、具體戰果與象徵意義,一旦推進成功,不僅能向支持者交代,更能強化民進黨在「捍衛國家主體性」的主導權。

民進黨寧可冒着產業受損的短期壓力,也要全力捍衛罷免戰線的政治勝利。因爲這不是一場簡單的區域選舉戰,更是一場攸關政權穩定、國會主導與政策空間的「權力生存戰」。在政治現實下,臺美關稅談判的進退得失,自然淪爲「可以承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