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美AI發展策略形成強烈對照! 美國不只是借鏡更提供具體啓示

▲臺美的兩個AI發展框架,在策略理念上形成強烈對照,也蘊含着互補與警示的元素。(圖/CFP)

●張瑞雄/臺北商業大學前校長

美國以「Winning the AI Race」爲題,正式發佈了包含超過90項政策建議的《AI Action Plan》。白宮同步簽署三項行政命令,分別旨在快速展開「資料中心與晶片廠」許可、推動 AI 技術出口與供應鏈整合。該計劃明確主張,支持去除聯邦與州層級的限制,優先發展資料中心與晶片廠建設,同時將AI視爲美國外交與國安工具。

臺美AI發展框架 蘊含着互補與警示元素

包括Nvidia、AMD等業界人士皆公開讚揚此舉能讓美國在全球AI競爭中迅速提升競爭力,但只重發展的策略也受到勞工團體與環保倡議者的批評,認爲其忽略環境監管、資訊安全與公民權利等風險,而且政策傾向倚重企業利益,缺乏長期監督機制。

最近臺灣政府也宣佈啓動「AI新十大建設」,聚焦於半導體、矽光子、量子運算、AI機器人等領域,此項計劃預計投入逾千億元資金,培育AI人才100萬人,至2028年創造約7兆元產值,並於2040年達成15兆元產值與 50萬個高薪就業機會的目標。政府期望透過 ICT 與晶片領先角色,將國家定位爲「智慧科技島」與可信任AI的全球供應鏈核心。

臺美的兩個AI發展框架,在策略理念上形成強烈對照,也蘊含着互補與警示的元素。美國方案以「速度優先」與「國家間競賽」作爲整體語調,強調簡化環境與去除地方立法監管,加速能源與資料中心建設,以及用國際出口與技術影響力來擴散和鞏固AI領導地位。

這樣的思維固然能激發快速產業爆發,卻也可能忽略對環境與社會影響的慎重考量。而臺灣則是從半導體優勢出發,搭配跨領域研發與產業應用規劃,來打造國家級的AI建設。

AI不只是技術競賽 更是展現價值立場與治理智慧的機會

對於臺灣而言,美國這一系列政策的意涵不只是借鏡,也提供了具體啓示。首先美國所強調的「行政加速」精神值得臺灣參考,透過建立AI專區、提供快速通關的土地與電力許可流程,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效率,以避免冗長的官僚行政流程。

美國提出AI要服務於「國家價值與外交戰略」的概念,也可激發臺灣以可信任 AI作爲國際定位的一環。臺灣不僅可利用本土技術(如智慧城市、智慧製造、AI醫療科技)作爲產品輸出,更能在與民主國家協作中建立技術標準與治理範式。

但臺灣要避免重蹈美國過度「監管剝除」與「忽視風險」的覆轍,在追求基礎建設與創新速度時,臺灣必須建立更完整的治理機制,包括模型測試平臺、演算法透明要求、資料安全審查制度等,避免AI技術導致社會裂痕或不公平。

此外美國策略中所強調的「勞動力訓練與轉型」也值得臺灣參考,在建設AI基礎設施與推廣產業期間,傳統制造領域可能出現顛覆與失業風險。

臺灣應積極展開全民AI素養教育、職能再訓練和衆多跨領域AI應用,讓更多勞動者能轉型爲資料工程師、AI模型調校師、邊緣運算技術員等新職能角色。

未來政府若希望真正將這場AI建設化爲國家發展引擎,便需要在制度穩定、國際合作與倫理公平之間取得平衡,確保AI建設的速度與效益,也同步深化透明度、公正性與地緣政治信任。

這不只是技術競賽,更是文明國家如何在AI浪潮中展現價值立場與治理智慧的機會。

▼對於臺灣而言,美國這一系列政策的意涵不只是借鏡,也提供了具體啓示。(圖/翻攝賴清德臉書)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