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魯閣受創 花蓮怎從觀光暴跌走出新生?

山月村前員工宋育騰(右1)延續鄭明岡(右3)經營旅館的款待精神,打造「山下村」吸引粉絲支持,文化傳承不斷線!(攝影者.郭涵羚)

沒有太魯閣的花蓮,會是什麼樣子?

站在花蓮市中正路、中華路與中山路交叉路口,有半數以上的店面拉下鐵門,寫着「頂讓」、「出租」的紙張隨風飄動,很難想像,這裡曾經是人聲鼎沸的金三角商圈。

歷經去年大地震,今年第一季,到花蓮觀光遊憩區的遊客人數,降至一百八十五萬人,較去年同期減少近四成,並創二○一八年以來同期新低。

然而,上面這些,只是表面上的花蓮。

當商周團隊深入走訪之後,我們發現,比起被動等待救援,還有一羣人,正努力爲自己創造奇蹟。

老字號旅館收了,人心不散

員工合開餐廳、老闆促成六飯店聯賣

「山下村」就是其中一個。這間位於花蓮新城老街底的餐廳,是由太魯閣老牌旅館山月村的三名前員工共同打造,帶頭的宋育騰說,「我開這間店,是希望大家別因爲一場地震就解散,想山月村的時候,可以來到這裡。」

他口中的山月村,原先位於太魯閣布洛灣臺地上,是知名老字號旅館。震後熄燈、員工四散,但他們仍嘗試重新在這間低矮木屋裡拼湊回來,自己修補地板、做桌子,從屋檐彩繪到菜單設計,處處暗藏巧思,「但做餐飲不是我們的專長,真的是邊做邊學,」宋育騰笑稱,他抓着前廚師一直問,還天天向ChatGPT求救。

不過,這份努力很快有了成績,山下村開張首月,營業額就創三十萬元,前山月村老闆、人稱村長的鄭明岡大嘆難得,因爲此時的花蓮,觀光客仍舊稀稀落落。

而鄭明岡自己則回到曾服務過的美崙大飯店,擔任無給職顧問,奔走於業者與在地藝術家之間,試圖爲花蓮的觀光找出新可能。

今年四月初,花蓮六家飯店推出聯賣案構想,就是出自鄭明岡。他與太魯閣晶英酒店總經理趙嘉綺,原本就是鄰近共患難的戰友,在過去遇到天災人禍時,兩家就有聯賣經驗。今年,趙嘉綺接任花蓮縣觀光旅館公會理事長,鄭明岡乘勢獻策,促成史上規模最大的「花蓮六大飯店聯賣案」。

但是,沒有太魯閣的花蓮,還能賣些什麼?鄭明岡的答案是原住民藝術。他與趙嘉綺合力推出花蓮飯店工藝提案,邀請原住民藝術家進駐飯店創作,並設置展售區,銷售收入採三七分帳,原住民七成、飯店三成,主要用於負擔開發票等行政事務。雖然飯店獲利有限,但能支持部落經濟,與在地藝術家互利共生。

有什麼賣什麼,把日常變品牌

昔日競爭者如今成了「共同守望者」

同樣的問題,花蓮縣政府觀光處處長餘明勳的答案卻更直接:「我們有什麼,就賣什麼!」

他說,他的工作就是爲花蓮人三百六十五天的日常生活加值,讓它們變成商品和品牌。

餘明勳曾任臺東縣政府交通及觀光發展處處長,成功推動臺東熱氣球節。他舉例,知名的「金城武樹」,原本只是臺東池上鄉一棵茄苳樹,農民習慣在樹下乘涼喝茶,卻因藝人金城武來此拍攝廣告,聲名大噪。平凡的日常,瞬間就能成爲商品,若更進一步優化,還能成爲讓旅人一來再來的理由。

「有什麼就賣什麼的概念,包括地震,」他說,曾有民宿業者發揮創意「賣地震」:入住期間若遇地震,依震度給折扣,三級打七折、四級半價、六級以上免費。

他爲花蓮抓出慢活氛圍的基調,培養業者斜槓技能,例如開辦咖啡課程,三梯次全額滿,四十五位民宿業者來上課後,與住客聊咖啡文化、甚至自創咖啡品牌,打造民宿特色。

「有什麼,就賣什麼」加上「創造讓人一來再來的理由」,當業者建立起這套永續模式,就擁有因應地震等挑戰的韌性。

參與聯賣案的六家飯店,也販賣各自風景,從山林、水岸到太平洋。而最可貴的是,關鍵時刻,他們不再只是競爭者,而是這座城市的共同守望者,彼此喊話:「誰都不能先倒下!」

沒有太魯閣後的花蓮,究竟要靠什麼來吸引客人?答案也許不再只是風景,而是人的日常。

無論是一間餐廳、一次體驗或一件工藝品,只要創造新的理由,就能讓人願意再來、願意留下。

※本文由商業週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商業週刊195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