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魯閣生態基地誕生!適合親子小旅遊 「獨居蜂旅館」吸睛
▲太魯閣族文創產業園區生態基地導覽圖。(圖太管處提供,下同)
記者王兆麟 /花蓮報導
位於太魯閣口的太魯閣族文創產業園區,除了經常安排各種太魯閣族文化展覽,不定期舉辦音樂會等主題活動之外,最近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與秀林鄉公所攜手合作,由在地太魯閣族青年發想,利用颱風後的漂流木、倒木、竹枝及日常的落葉,營造成趣味十足的生態棲地,可以休閒散步、也可以親子一起進行觀察生態。
▲▼造型行獨居蜂旅館。
太管處處長劉守禮表示,希望能借由與公所及社區的合作,串聯起新城、富世、太魯閣、崇德的低碳旅遊行程,推動0403地震後的地方創生。
太管處表示,這個生態基地主要有「獨居蜂旅館」、「搖滾馬飛」及「享食天堂」3個區。其中「獨居蜂旅館」主要來自於布洛灣管理站多年的經驗累積,除了將原在布洛灣的獨居蜂旅館搬到文創園區外,也再利用倒木、竹子等材料打造出牆面型、地景型和造型旅館,希望能吸引獨居蜂入住。
▲▼太魯閣族青年以漂流木打造搖滾馬飛。
太管處指出,大家熟悉的蜜蜂、虎頭蜂、長腳蜂都是社會性的蜂類,但臺灣的蜂類中,另有一羣種類數量繁多,約佔85%的非社會性獨居蜂出現在我們生活中。牠們有的吃葷,有的吃素,有的在地面鑿洞,有的啣泥在牆面上,有的則會利用環境中的孔隙築巢育養幼蟲,在生態系中扮演傳花授粉、控制昆蟲數量的重要角色。在社區中營造獨居蜂旅館,除了可以發揮生態上的功能外,也能讓大家可以近距離觀察獨居蜂的生態。
而「享食天堂」區則堆放枯枝和落葉,經過真菌、微生物分解,就成爲螞蟻、蚯蚓、馬陸、蝸牛、蛞蝓、甲蟲等小型動物的食材,猶如牠們的食物天堂。落葉的循環變成了生命的能量來源,也維繫生態系統的穩定。
此外,布洛灣溫室中培育的一批臺灣原生種的腺葉澤蘭、高士佛澤蘭,也已栽種在文創園區中。澤蘭是青斑蝶和紫斑蝶主要的蜜源植物,因此當澤蘭盛開時,預期將可吸引蝴蝶前來覓食。此外,也計劃栽植馬利筋等斑蝶的食草,建構起蝶類的食物鏈。
▲古樸的「姬望紀念教會」。
除了觀察生態之外,部落青年更以漂流木打造出一組模擬搖滾樂器的「搖滾馬飛」,以及高掛在樹上,維妙維肖的人面蜘蛛,更增添不少趣味性。爲了讓遊客可以更深入瞭解太魯閣文創園區生態基地的生態環境,太管處已培訓完成第一批社區解說員,6月初將再培訓第二批,未來將擔綱爲遊客解說的任務。
▲享食天堂區。
太管處表示,太魯閣族文創園區周邊還有一些值得走訪的景點,例如從一旁的小路直上,就有一座造型古樸的「姬望紀念教會」。這是爲了紀念百年前第一位將基督宗教帶進部落的族人Ciwang Iwal(姬望‧依瓦爾)所設的教會。從文創園區循着公路往西行到太魯閣口,還有60多年前爲了慶祝中橫公路通車所建的「東西橫貫公路」牌坊,這已是大家熟悉的太魯閣地標,在此還可以欣賞立霧溪從羣山蜿蜒入海的景色。從牌樓越過立霧溪上的錦文橋,即可到達太魯閣遊客中心。從富世、太魯閣口到遊客中心,可串聯成一趟輕鬆且兼具人文自然特色的小旅行。
劉守禮處長表示,0403地震後太管處東部園區多數景點步道因仍有風險或進行維修而封閉,雖然暫時無法深入太魯閣各景點,但周邊的新城、富世、崇德等聚落更蘊藏着深厚的人文特色,邀請大家前來深度探訪。太管處也正與秀林鄉公所和社區攜手推動兼具生態及人文的低碳旅遊,希望能開展0403地震後的另一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