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快就暈船?社羣爆紅的「10次約會法則」教你談感情也要慢慢來
▲感情不該只靠一次約會定生死。TikTok熱議的「10次約會法則」提醒我們:慢一點,才能看得更清楚,也更容易遇見真正適合的人。(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下同)
記者張芳瑜/綜合報導
在戀愛世界裡,一切都走極端。有時候第一次約會就怦然心動,馬上開始天天見面;有時候只是一個小細節讓人瞬間冷感,轉身就決定永不聯絡。你也有這種狀況嗎?對此,國外網站《Bustle》文章引用了約會與關係專家、同時也是反消失交友App《After》創辦人Katie Dissanayake的「10次約會法則」,這個法則的核心概念是:「在決定是否要和某人正式交往之前,最好至少跟對方約會10次。」
戀愛濾鏡太強?先約10次再決定
Dissanayake在接受《Bustle》採訪時表示,剛認識對方時,常會因爲所謂的「蜜月濾鏡」而對某些警訊視而不見。也許是對方外型太吸引人,或是第一次約會太完美,讓你太快投入,甚至忽略了個性上的不合或隱藏的紅燈警告。
「10次約會法則」的目的,就是讓你從迷戀中退一步,給彼此一點時間與空間,在還沒進入一段認真關係前,更清楚彼此是否真正適合。這個方法特別適合容易一頭熱的人,不過它的好處不只如此。接下來就帶你瞭解這個爆紅戀愛理論背後的原理。
先約10次再決定交往,真的不過分
如果你習慣每週認識一個新對象,聽到「要和同一個人連約10次」可能會覺得太誇張。但若你真心想找一個穩定、長久的伴侶,那麼10次,或許真的剛剛好。
首先,這個做法可以讓你減少「太快陷入感情」的風險。Dissanayake指出:「這種節奏能幫助你慢下來,好好觀察你到底喜歡對方什麼。」到了第4、5,甚至第10次約會時,你纔會比較清楚是否真的合得來,也比較不容易掉入曖昧不清的情境。
這10次相處,也讓你有機會發現關係裡的警訊。如果在過程中,你逐漸對對方的個性、價值觀或相處模式有更多瞭解,能做出更明智的決定。
反之,如果你是容易過度思考、太早想定義關係的人,「10次約會」這個框架也能讓你減少焦慮,讓感情自然發展,不用急着貼上「我們是什麼關係」的標籤。即使你本身對承諾有點恐懼,這個步調也能幫你更安心地靠近。
這個法則同時也提醒我們:你不需要在第一次約會就決定喜不喜歡對方。如果你是那種很容易被小事「扣分」的人,這也許能幫你給彼此多一點時間與機會。
每個人都值得10次機會嗎?
答案是:不一定。這個法則並不是要你勉強自己跟不適合的人約會10次。像是對服務生態度差、貶低你職業的人,一次就夠了,直接放生沒問題,不需要用10次來「觀察看看會不會變好」。
Dissanayake表示,就像所有的戀愛法則一樣,「最終還是要回到你自己的需求、習慣與感覺,每段關係都是獨一無二的個案。」
如果你和對方互動自然、化學反應不錯,但又有些價值觀還沒完全對上,那也許值得繼續觀察看看。又或者,對方條件很不錯,但你一開始沒有特別心動,這10次的機會,剛好可以讓彼此在更自在的狀態下,慢慢認識彼此的真實樣貌。
尤其是那種「先愛上個性、後來才被外表吸引」的戀愛類型,這個方法特別適合。
一次約會、一次感受就好
Dissanayake建議:「一次只專注在這一次的約會,不要想太多,別急着在心中預演未來。」這樣可以幫助你避免焦慮、過度解讀,也不會讓戀愛變成「命中註定的那一位」的試鏡舞臺。
如果你發現對方讓你不開心、沒有共鳴、甚至開始感到厭煩,那你也隨時可以離開。不需要爲了湊滿10次硬撐到底。
戀愛規則應該是爲了讓你更瞭解自己、感受愛的過程,而不是給你設限的框架。
10次約會不等於10頓大餐!請活用生活日常
最後一點很重要:這10次約會不需要全都是精緻排餐或高級酒吧。第一次可以是咖啡廳,第二次吃個簡單餐廳,第三次去博物館,第四次逛農夫市集或一起散步都很可以。
Dissanayake建議:「多元的相處場景,才能看出對方不同的樣子。」透過這些自然的互動,你能更真實地瞭解彼此個性、面對情境的反應,從而更清楚是否真的適合長期相處。
說不定,愛,就是在這樣不疾不徐的10次相遇中,悄悄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