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經院陳詩豪:水面型光電是國際趨勢 面對風災應強化規範力求克服

近日中臺丹娜絲來襲,中南部的太陽光電設施受損嚴重,尤其是水面型光電板受創最爲嚴重,不僅嘉義布袋滯洪池光電案場受損37.5MW,屏東佳冬離岸浮動式(水面型)試驗太陽光電案,更有大量HDPE(高密度聚乙烯)浮具堆積在各地岸邊,引發各界討論。臺經院研究五所所長陳詩豪認爲,國內應該要理性的探討,避免因爲單一的事件,造成我國再生能源的開發受到限制,進而使國家的淨零排放目標更難達成。

「國際趨勢轉向多元設置,水面型光電成爲關鍵一環。」陳詩豪表示,能源轉型是達成淨零目標的核心措施,發展再生能源更是不可或缺的要角,依據REN21 Renewables 2025 GSR報告指出,全球2024年的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增加了741GW,創下有史以來年成長幅度最大的紀錄。太陽光電成本下降、規模設置及成熟且完整供應鏈等因素,是帶動成長的主因。然在開發場域有限的條件下,太陽光電的多元型態設置也是重要因素之一,除了常見的屋頂型、地面型等設置型態外,尚有結合農業或漁業經營的農漁電共生、交通或建築整合型太陽光電,以及利用水域間的的水面型光電等,這些多元且複合的型態,正是因應各國國土條件,產業結構與間的等限制條件下衍生的發展策略。

他引述IEA 2024年報告,截至2023年底,全球浮動式太陽光電裝置容量預估可達7 GW,較2022年的5.7 GW顯著成長,其中大型專案計劃大多集中在亞太地區,諸如印尼(192 MW)、泰國(60 MW)、印度、孟加拉(3.2 MW)及中國大陸(650MW)均有推動大型專案。其他如拉脫維亞(2.1 MW)、阿爾巴尼亞(2 MW)等國也啓動首座浮動式太陽光電專案,以色列(31 MW)、迦納(5 MW)、美國(8.9 MW)與哥倫比亞(1.5 MW)等亦皆有專案計劃的開發,再再體現浮動型太陽光電是現階段發展重點。

他表示,我國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資源與地方接受度下,尋求合適的設置空間的與發展方式,是一道重要課題。當前政府已明確將「光電透過土地多元化應用擴大設置場域」納入淨零轉型策略,積極盤點潛在案源,並推動如工業區屋頂、污染土地、閒置空間的等多元場域的開發。此外,鼓勵企業和社區自建綠能,打造「綠電社區」和「能源共生園區」,也可促使臺灣的太陽光電發展更加貼近在地需求,並提升整體的能源韌性。在此戰略佈局中,太陽光電勢必朝場域多元化與設置多樣化發展,水面型光電正是在這樣的背景條件下,成爲深具潛力的解決方案。特別是在土地資源相對有限的地區,透過技術整合與明確設置規範,使光電系統與當地生態及產業共存,實現能源與環境共融,將有助於減少土地競合問題,亦有助於打開再生能源發展的新空間。

既然水面浮動型光電設施是多元發展的重要手段,陳詩豪指出,必須透過多方測試,適切及調校出適合我國情況的技術細節,對我國而言就十分重要。綜合言之,因應技術發展程度與場域條件之差異,經由反覆的試驗,找出適合我國開發條件的系統設計與技術優化方向,是推動水面型光電的過程中,重要且不可或缺的方法。因爲唯有透過本地化試驗進行逐步驗證,才能找出適合我國地理環境之技術設計規格與運維模式。

因此,他表示,儘管此次風災造成諸多損害,但若因此能幫助我國更清楚掌握所需的浮體結構、支架強度、錨定方式等,進而修正設計、優化技術,從而發現更具韌性、更有效率的解決方案,可爲未來的規模化推動奠定堅實基礎。如此,試驗失敗並不是在資源浪費,反而應視爲得到寶貴的資訊,對於未來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支撐。

「天災無法避免,反而可以更看清未來要補強的方向。」陳詩豪表示,臺灣位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及颱風路徑,過去臺中港區也發生過風力發電機因爲強風而被吹斷的案例,當時也是透過進一步分析風力強度與應力結構的關係,進行修正設置風力機的技術要求,使得風力發電機組得以有效應對臺灣的氣候條件。此次丹娜絲颱風並未對風力發電機組造成損害,就是過去透過失敗經驗強化技術,進而克服環境的最佳明證。

同理,他認爲,更應將此次風災的挑戰,視爲調整產品技術與設置規範的新契機,絕不能直覺性的認爲臺灣不適合發展水面浮動型光電技術,而應是轉化爲水面浮動型光電案場設置規範的檢討與修正,讓未來的案場都足以應對未來臺風的挑戰,通過自然環境給予的考驗。颱風帶來的破壞,更像是一面鏡子,可以藉此看清目前設置工法上的不足與潛在風險,進而調校未來設計工法及適切的明定各項規範。透過實證與修正,反而能加速技術成熟,確保未來水面浮動型光電在更極端氣候下也能穩健營運。

他強調,能源轉型路上充滿挑戰,臺灣不能因爲一次天災造成的損失,就輕易否定整體多元發展的努力與方向。這次風災對水面浮動型光電造成的損害就是明例,就是轉型路上必然必須面對的挑戰與困難。現在最需要的不是否定,而是嚴謹檢討、科學驗證,從中找出最適合臺灣的設置規範。在轉型路上,挑戰與危機從來不停止,臺灣只有不斷的出到克服方法與解決方案,來補足能源轉型道路上的缺口,而不是面對困難就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