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頻創新天價 外媒分析這一利多因素凌駕於恐懼之上
臺積電股價頻創新高,顯在投資人權衡晶片需求的長期利多因素,凌駕於地緣政治風險之上。歐新社
臺積電(2330)股價今天盤中衝上1,460元的新天價,近期頻創新高。英國金融時報(FT)分析,儘管臺積電面臨地緣政治以及AI基礎建設投資「太超前」的兩大風險,然而,訂單滿載、獲利持續成長,凸顯出市場長期對晶片需求的利多因素,凌駕於恐懼因素之上。
金融時報記者在Lex專欄中指出,臺積電在最近一個財報季中營收成長近三分之一,主要拜全球AI基礎建設需求,以及輝達、超微、博通與蘋果等大客戶的訂單持續強勁所賜。這些公司高度仰賴臺積電的晶片製造產線,而臺積電佔了全球近90%的最先進晶片生產。隨着臺積電最先進的2奈米晶片預定年底量產,技術領先優勢將在未來幾年進一步擴大。
這也使臺積電的獲利能力大幅提升,營業利益率約爲50%,遠高於全球競爭同業,而股價自4月低點以來已上漲超過80%,目前本益比達到23倍。
然而金融時報指出,地緣政治依然是臺灣與臺積電最大的潛在風險。過去一年在臺海軍事活動加劇,北京當局仍堅稱臺灣是其領土的一部分。臺灣方面則以擴大國防支出迴應,承諾到2030年國防預算將達國內生產毛額(GDP)的5%,並推動軍隊現代化。
金融時報的記者指出,儘管如此,兩岸的軍事實力差距仍難以克服。中國大陸擁有遠勝臺灣的資源與軍事火力,其國防預算規模更超出臺灣十倍以上。一旦發生衝突或封鎖,全球供應鏈將遭受嚴重衝擊,並引發全球晶片與科技產業的危機。
另一大較爲務實、但可能性更高的風險,在於AI基礎建設投資可能太快超越目前的實際需求,讓臺積電受惠的資料中心資本支出若急速放緩,也可能影響其業績。根據顧問公司Alvarez & Marsal的分析,目前許多早期投資集中於訓練大型語言模型所需的硬體,但隨着模型效率提升,對額外大規模硬體建設的需求可能減少。
儘管如此,這些威脅目前顯然都不構成立即的風險。軍事衝突的經濟代價對兩岸而言都會是災難性的,而中國自身的經濟與製造業也高度依賴臺灣的先進晶片,因此仍有強烈動機保持克制。至於AI基礎建設的需求與供給步調或許不一致,但長期來看,對晶片的支出仍可能維持強勁。
臺積電的未來走勢,將取決於投資人對該公司在風險與晶片主導地位之間的權衡。在當前,臺積電股價創歷史新高、訂單滿載、獲利持續成長,凸顯出「必要性」仍然大於「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