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工程師挑戰打破理論 製程整合模擬推升至物理極限值的3倍
示意圖/ingimage
如果是一個纔剛結束學校知識洗禮的新鮮人,在遭遇這種狀況時,常會非常不習慣。
舉個例子,在學理上,某個元素在矽基材中的固態溶解度有一個上限,但是在製程整合的模擬跟計算中,這個數值必須被推升至物理極限值的3倍,才能夠滿足我們對元件設計的需求。
本文出自《開箱工程師腦洞大開的日常》
但是,反過來思考,如果我們事事遵循物理極限的限制,而不去思考更多不一樣的可能,又怎麼會有新制程的誕生?
所以,身爲一個擁有偉大理想、想要改變世界的製程研發工程師,常常只能在這介於現實與想像中的暫態適應,每天痛苦並快樂的工作着(咦?)。
除了滿足製程整合端的需求,反手ATMD還要跟RDPC維持充分的溝通。就工作的性質而言,ATMD比較像是研發單位,RDPC則更偏產線一些。
因此,往往ATMD天馬行空的製程設計,在RDPC的眼中,離可以上線仍舊有許多缺漏。
所以,在好不容易經過一些初步的實驗定義好製程設計方向後,工程師得把這些東西整包與RDPC開會討論,一則確保這製程方法不會挑戰到機臺的可操作極限,二則在正式放入RD的迷你產線試產前,能做一個更完善的風險評估。
編輯推薦
(本文出自《開箱工程師腦洞大開的日常》作者:艾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