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放緩日本設廠計劃 旅美教授剖析背後驚人政治盤算

全球半導體龍頭臺積電(TSMC)近期調整全球佈局戰略,傳出將延後日本熊本第二座晶圓廠的建設計劃,轉而加快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的投資腳步。(本報資料照片)

全球半導體龍頭臺積電(TSMC)近期調整全球佈局戰略,傳出將延後日本熊本第二座晶圓廠的建設計劃,轉而加快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的投資腳步。根據《華爾街日報》與多家科技媒體報導,此舉不僅是市場與地理因素的結果,更是針對美國總統川普可能重返白宮所擬定的戰略因應。

川普近日支持的「大又美法案」(Great and Beautiful Act)預計將半導體企業投資稅收抵免由25%提高至35%,並設下2026年的設廠優惠截止時限。爲搶搭這波「政策紅利」,臺積電啓動加碼投資計劃,未來鳳凰城基地預計將擴展爲多達九座晶圓廠的龐大製造羣,涵蓋1.6奈米至4奈米等先進製程,成爲臺灣以外唯一可量產蘋果、英偉達與AMD高階晶片的據點。

相較之下,競爭對手三星在德州泰勒的設廠進度因訂單不足與製程挑戰面臨延遲,使臺積電在全球半導體佈局上顯得更具決斷力與主導權。

針對此發展,翁履中在6日在臉書上指出,臺積電此舉是對川普式經濟民族主義的理性迴應,也反映出臺積電作爲全球技術霸主的敏捷與遠見。他認爲,美國政策正推動科技企業「認同美國」,這種趨勢使得企業生產與決策重心逐漸美國化,全球科技體系正出現「科技主權模糊化」的新局。

翁履中指出,這樣的發展對臺積電短期有利,可擴大市佔並穩固龍頭地位,但同時對臺灣而言也提出警訊:在高階製造外移的趨勢下,臺灣必須確保其作爲技術源頭的戰略角色不被削弱。他建議政府應制定「臍帶型戰略佈局」,確保核心研發、創新基地與價值鏈關鍵節點仍緊繫臺灣,以維繫其在全球科技生態系的不可取代性。

在全球科技供應鏈快速重組之際,臺積電的動向不僅牽動企業競局,更成爲臺灣在國際政經浪潮中能否穩居關鍵角色的重要指標。翁履中提醒,臺灣社會應爲臺積電的成就喝采之餘,也需爲自身的科技未來佈局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