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200元嫌配息少不買!老派曝「覺醒3點」:從高股息到50張006208
高股息ETF若是不會填息,配息就等於本金。臺股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從我創立「老派存股」這個帳號開始,就一直在推廣「市值型ETF存股」的理念,因此今年,我也存滿了50張006208。
很多人以爲我從一開始就是市值型派,其實不然。我一開始是從「高股息」起家的,在手上仍持有108張金融股。
當初的目標就是爲了每月穩穩領股息,打造被動收入,但爲什麼後來我會放棄高股息,轉而主攻市值型ETF呢?
不過,在講原因之前我想先問你一個問題:「你爲什麼想存高股息?」是不是以下這幾個理由?
我以前也這麼認爲,甚至深信不疑!所以當時有人推薦我買200多元的臺積電時,還覺得配的股息太少、不值得買。
現在看來,那時候的我眼光太短淺,也不理解資產成長的本質,經過這幾年的學習與實踐,我想分享我「放棄高股息」的3個原因給你。
原因一、市值型ETF長期成長性更強
與其盯着「一年配多少股息」,不如專注「如何更快累積資產」。因爲從長期來看,市值型ETF的資產增長幅度(年化報酬率)遠遠勝過高股息。
首先你要知道,高股息ETF的選股邏輯是挑選殖利率最高的公司,這類ETF之所以能提供較高股息,是因爲大多數成分股來自成熟企業,獲利穩定、且需要投入的資金相對少,因此公司能把更多盈餘回饋股東。
相較之下,市值型ETF的選股邏輯主要依公司市值大小,持股比例最高的多數是正處於高速成長的龍頭企業,通常具有較高的長期增長潛力,這些公司傾向將盈餘保留並投入研發和擴廠,因此配給股東的股息比例不高,但股價長期表現相對會較好。
來看數據
原因二、股息不再投入等於親手砍掉複利
很多人喜歡每月領股息的感覺,我以前也是。但說實在的,領到的錢你目前真的會花嗎?通常不會,多數人還是會再投入。如果你領出來花掉,就放棄了「複利效應」,實際報酬也會大打折。
我們接續之前例子來比較一下「股息再投入」與「股息領出花掉」的差別
很多人會說「市值型配那麼少,要怎麼退休?」我的答案是每年定期賣掉4%作爲生活費,剩下繼續滾。
如果你的目標是未來的退休開銷,與其現在每年收點零用錢,不如專注讓資產長大,夠大了再來「提款」過生活。
也有人問「高股息會自動配給我,不是更好嗎?」其實這裡有個常被忽略的盲點「高股息配息(除息日)股價也會同步下調」。
你投資了100元,每半年配息給你5元,你會覺得總資產變成105元,好像賺到?但其實是帳面只剩95元,手上多了5元現金,總共還是100元而已。
當然超過2萬還要另外扣二代健保費,而且之後股價若沒漲回到原本的價位(沒填息)這5元就真的是從本金拿出來花。
原因三、高股息沒有比較抗跌
很多人以爲高股息ETF波動小,抗跌性強,但實際上呢?
回顧今年4月那波關稅大跌
市值型ETF的增長速度,通常比高股息快。股息若不再投入,等於錯失資產複利力量。高股息ETF不只不抗跌,反彈速度也較慢。
我自己也發現,金融股讓我賺最多的其實不是配息,而是股價漲幅。2016年我買在低點,現在價格都已經翻倍了!
當然,若你選的是個股,那就另當別論了,有些標的確實做到「高配息+高成長」,但也要提醒你重壓單一個股風險較高,需要更多的選股功力與持續關注。
◎本文內容已獲 老派存股 授權,原文出處於此;未經同意禁止取用轉載。
※免責聲明:本文僅爲個人觀點與紀錄,而非建議。投資人申購前需自行評估風險,詳閱公開說明書,自負盈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