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大同盟解密 神山研發赴美 非推進製程
被追問核心技術是否可能外流,魏哲家詳述研發精進製程流程,並幽默表示希望不要報導、競爭對手不要看到,以免被學去。圖/杜宜諳
魏哲家在臺投資不打折相關談話
臺積電決定赴美設立研發中心,引發市場疑慮,董事長魏哲家6日點出研發中心的秘密,強調臺積電技術進步,得益於與客戶及供應商形成的「Grand Alliance(臺積大同盟)」,這種聯盟模式讓臺積電在半導體領域保持領先。
他說,外界所提的如2奈米到1.6奈米、1.4甚至後面的埃米,這些研發人員大約1萬人左右,位於新竹的全球研發中心,承諾美國設立的研發中心規模1,000人,是爲生產線上的精進。
半導體業者分析,美國研發中心將作爲良率爬升、或進行高度客製化產品,美國廠研發團隊對比新竹全球研發中心約萬人不算大。
魏哲家說,美國研發中心是爲生產線繼續推進,不用每件事都回臺請示。5奈米延伸到4奈米是種研發,或3奈米後來改良版的N3P也是一種研發,外界所提的研發,如2奈米到1.6奈米、1.4甚至埃米,這些研發人員大約有1萬人左右,位於新竹的全球研發中心,承諾美國要設立的研發中心規模1,000人,是爲生產線上精進。
他豪氣指出,「臺積電的對手就沒有這一份功力。」
業界表示,美國廠的研發中心相當於臺積電現在每個廠區的YED(製程良率提升部門),以2奈米制程爲例,由全球研發中心負責開發新技術,隨後交「Mother fab」進行最佳化,確保技術成熟;最佳化後的技術再轉交生產線進行量產,過程中持續改進,如調整機器與管線配置。
半導體業界分析,研發中心並不一定是爲推進最先進製程,在每座廠導入新制程量產初期,需要內部研發團隊與檢測驗室高度客製化配合,如2奈米所推出的NanoFlex技術平臺,即透過製程調整,提供客戶更高的設計彈性。
魏哲家說,臺積電不僅因補助赴美生產,主要還是客戶需求、與客戶緊密的配合,互相努力進步。以創辦人張忠謀提過的Grand Alliance,臺積電本身與供應鏈、客戶全部聯合起來,是勝出對手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