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最大的風險 偶發性戰爭

▲北京的戰機與艦艇頻繁地越過中線,臺北的演習與備戰逐年升高,美國與區域盟友的視線緊盯此處。(圖/視覺中國)

●江岷欽/世新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唯有死者,才能見到戰爭的終結。(Only the dead have seen the end of war.)--喬治・桑塔耶納 (George Santayana)

臺灣海峽的浪潮看似尋常,卻正翻涌着可能改寫世界秩序的暗流。北京的戰機與艦艇頻繁地越過中線,臺北的演習與備戰逐年升高,美國與區域盟友的視線緊盯此處。世人談論戰爭,通常認爲是決策者冷靜權衡後的「選擇」;或者是當對方跨越紅線時的「必然」反應。

然而,真正的危險或許不在於這些可預測的場景,而在於那最難以掌控的偶發性戰爭(war of chance)——一場因爲誤判、意外擦撞或一時政治激情所引燃的非理性衝突。

臺海三種戰爭的分野

美國學者吳若喬 (Joel Wuthnow) 在9月12日《外交事務》的專文〈臺灣海峽最大的風險〉( The Greatest Danger in the Taiwan Strait)中,對臺海潛在的三種戰爭形態提出清晰的界定。

首先,是選擇性戰爭(War of Choice)。這是北京在經濟、軍事與政治風險綜合評估後,若認爲可以付出有限代價,速戰速決奪取臺灣,便可能主動出兵的情境。它並非源於臺北的挑釁,而是出自大陸領導層對勝算與成本的判斷。

其次,是必要性戰爭(War of Necessity)。當臺灣跨越北京設下的政治紅線,例如正式宣佈臺灣獨立、境外勢力介入、美國派軍隊駐臺等,對北京可能視之爲無法妥協的生存挑戰,不惜一切代價採取行動。

然而,真正令人擔憂的是第三種:偶發性戰爭(War of Chance)。這種戰爭並非有意圖的決策結果,而可能是由一次軍機擦撞、一次誤射導彈或一次沿海衝突,雙方誤判爲攻擊而迅速升級。臺海的地理緊密與軍事頻繁互動,使其成爲偶發性戰爭的天然溫牀。

臺海的不確定性結構

目前,臺海的緊張態勢正逐漸符合偶發性戰爭的三大條件。

第一,軍事力量的近距接觸。根據公開數據,2024 年僅一月,中國大陸戰機越過臺海中線的次數高達 248 次,是前一年同期的三倍。解放軍艦艇亦首次進入臺灣的 24 海里毗連區。當戰機距離臺北僅五分鐘航程,任何小小的失誤,都可能成爲火藥引信。

第二,內部政治的壓力。對北京而言,若在危機中退縮,將被民族主義輿論視爲軟弱;對臺北而言,若在擦撞事件後輕易退讓,則會被選民指責爲喪權辱國。雙方的政治心理結構,強迫式地排除了「退一步」的可能。

第三,盟友承諾的牽動。華府若解讀事件爲北京的蓄意侵略,將面臨國會與盟友的強烈壓力而介入。北京則會認爲華盛頓「藉機干涉」,進一步加劇對抗。歷史早已告訴我們,凡此種情況往往演變成失控的螺旋。

歷史的迴響與警告

事實上,偶發性戰爭並非理論想像。1914年,奧匈帝國斬殺一名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觸發連鎖動員,最終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獨立戰爭的「列剋星敦槍響」,本是士兵誤開的一槍,卻引爆殖民地與大英帝國的全面戰爭。

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也起於廣州官員登檢一艘英國商船、逮捕船員的插曲,卻最終演變爲帝國屈辱。這些案例說明,最昂貴的戰爭往往來自最微小的意外。

今日的臺灣正處在類似的結構之中。一艘靠近金門的大陸漁船、一架逼近防空識別區邊緣的殲擊機,都可能成爲史冊新篇章的開端。

川普的「大交易」與臺灣風險

若說偶發性戰爭是結構性的風險,那麼川普二度入主白宮的「交易外交」,則是加速危險的政治觸媒。川普的外交邏輯,向來是「凡事有價、價高者得」。在烏克蘭戰場上,他願意爲了與俄羅斯的和解而羞辱澤倫斯基,讓基輔陷入孤立。正如臺灣街頭常聽見的那句憂慮:「今日烏克蘭,明日臺灣。」

華府智庫「國防重點」(Defense Priorities)的軍事分析主任珍妮佛・卡瓦娜(Jennifer Kavanagh) 在《紐約時報》9月15日發表〈川普防止臺海戰爭的方法〉(Here’s How Trump Can Prevent a War Over Taiwan),主張「降低臺灣在美中關係中的中心性」,即讓臺灣不再成爲雙邊博弈的焦點;川普應該回到傳統的模糊政策,美國對臺支持應降溫,而非升級。

她進一步建議川普進行「大交易」方案。其一、要求美國讓步:重申「不支持臺獨」、限縮臺灣外交接觸,阻止臺灣參與更多國際組織、撤出駐臺美軍教官與部分軍備。其二、要求中國迴應:宣示「沒有統一時間表、不急於武統」、減少網攻、軍事恫嚇與經濟制裁。

此外,卡瓦娜以1970年代中美建交協議爲例,強調當時美國承認北京政府代表中國,承認「一中」原則但保留「戰略模糊」;不支持臺獨,僅維持非官方關係,但仍提供軍售。這種「模糊平衡」創造了數十年的穩定,使中、美、臺與亞洲繁榮發展。

然而,對臺灣而言,卡瓦娜的方案代表華府的承諾不再以價值爲基礎,而是以交易爲考量。川普可能爲了與北京達成經貿協議,願意在軍事顧問、國際組織參與乃至安全承諾上「讓步」,換取習近平承諾不設統一時限。這或許降低了選擇性戰爭或必要性戰爭的機率,卻反而增加了偶發性戰爭的風險:因爲模糊與不確定,往往使誤判更難避免。

▼若說偶發性戰爭是結構性的風險,那麼川普二度入主白宮的「交易外交」,則是加速危險的政治觸媒。(圖/路透社)

不對稱戰爭的角色

近年來,美國不斷提醒臺灣要採取「刺蝟戰略」或「豪豬戰略」,即透過不對稱戰力來提高侵略成本。成千上萬枚反艦飛彈、海底水雷、機動防空系統,讓解放軍即使登陸成功也需付出極高代價。這種不對稱防禦,雖不足以消除偶發性戰爭,但能在衝突爆發後延緩北京的進展,爭取國際介入的時間。

然而,正如學界所指出,不對稱戰力無法迴應「灰色地帶」挑釁與基礎設施破壞。例如,中國大陸漁船或民兵船隻切斷海底電纜,便能癱瘓臺灣的通訊與金融系統。這種「無害戰爭」式的混合手段,不僅難以界定,更可能在偶發事件與全面衝突之間搭起一座危險的橋樑。

民主的試煉與國際格局

弔詭的是,臺灣的社會心理在這場不確定風暴中呈現分裂。根據2025年軍方智庫的民調,高達 65% 的民衆認爲未來五年內中國大陸不會開戰。這種「狼來了」的心態固然可以理解——畢竟數十年來戰爭威脅從未真正兌現——但心理上的淡化,本身就是偶發性戰爭最隱蔽的危險。當社會習慣於威脅,也會習慣於忽視信號。

賴清德呼籲全民備戰,強調「以備戰來避戰」,並提出將國防支出提高至 GDP 的 5%。然而,部分民衆卻認爲這是挑釁北京。民主政治的多元聲音固然寶貴,但在國安議題上若缺乏基本共識,就可能被外部勢力操弄,加劇社會撕裂。

美國在臺海的戰略模糊長期扮演着減壓閥的角色。然而,拜登曾多次公開表態「願意出兵保衛臺灣」,雖然事後白宮澄清政策未變,但此舉混淆了戰略模糊本身。川普則選擇強調交易,避免明言承諾。無論是過度清晰還是過度功利,最終都可能讓北京誤讀華府的底線,進一步增加偶發性戰爭的風險。

歷史的回聲 當下的抉擇

回顧歷史,我們看到最危險的並非有計劃的戰爭,而是那些在陰錯陽差間爆發的衝突。從塞拉耶佛到加勒萬河谷,從香港街頭到臺灣海峽,歷史不斷提醒我們:當政治領袖失去自制,當社會沉浸於錯覺,當軍事對峙缺乏安全閥門,偶發性戰爭就會取而代之。

臺灣需要的,不僅是更多飛彈與演習,更是全社會對於風險的清醒認知,以及兩岸之間的對話與降溫。美國與其盟友需要的不僅是嚇阻中國大陸的力量,更是避免誤判的智慧。北京與臺北都要理解,過度挑釁對方只會加速衝突臨界點的到來。

或許,臺海最大的風險,不是北京某天突然下令渡海,不是臺北某次莽撞宣佈臺獨,而是某一個無人能料想的「偶發瞬間」:可能是一枚誤射的飛彈,一次擦撞的戰機,一艘誤入的漁船,歷史將因這樣的瞬間而改寫。

我們應該懷着清醒的悲觀去看待這個現實,也要以堅定的民主信念去迴應。唯有如此,偶發性戰爭纔不會成爲二十一世紀最昂貴的悲劇。

▼臺灣需要的,不僅是更多飛彈與演習,更是全社會對於風險的清醒認知,以及兩岸之間的對話與降溫。(圖/第一作戰區提供)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