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開戰自求多福!蘋果谷歌特斯拉「援臺可能性低」 美智庫給答案

▲臺灣海峽是國際海運上的重要航道。(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記者羅翊宬/綜合報導

美國智庫最新研究指出,若臺海爆發衝突,谷歌、蘋果、微軟與特斯拉等美國科技巨擘恐不會像援助烏克蘭那樣伸出援手。儘管這些企業近年加碼投資臺灣,但整體規模仍遠不及其在中國的佈局,地緣政治與經濟利益交織下,使其在支援臺灣方面的意願與能力備受質疑。

美國喬治城大學安全暨新興技術研究中心(CSET)研究員佈雷斯尼克(Sam Bresnick)4日在《日經亞洲》撰文分析,2022年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時,微軟、亞馬遜、SpaceX與Palantir等美企迅速、甚至無償提供烏方關鍵支援,使烏克蘭得以在戰爭初期穩住陣腳。然而,若戰火蔓延至臺灣,這些企業是否會再次挺身而出,情況恐不樂觀。

CSET近日發佈報告,分析17家曾援助烏克蘭的美國科技企業與臺灣的實際聯繫,結果顯示,雖然谷歌、微軟、亞馬遜與蘋果近年皆在臺設立資料中心或研發據點,但投資規模仍偏小。例如谷歌在臺投資僅佔其全球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1%;蘋果主力供應鏈與市場仍高度依賴中國;特斯拉更刻意避開臺灣市場,顯示矽谷與中國的經濟連結遠超臺灣。

報告指出,當初援助烏克蘭,除了因爲美國企業在俄羅斯並無太多商業利益,還有賴於西方國家的全面政治相挺,使企業行動具備正當性與聲譽收益。反觀臺灣,多數國家未正式承認國家主權,再加上馬斯克等美國企業高層曾公開質疑臺灣地位,使得企業動機更加薄弱。

文章強調,「投資不等於承諾」,企業與政府都不應誤將商業投資視爲戰略備戰。事實是,美國科技巨頭對臺灣的投入,仍遠低於其在中國的利益,若臺海爆發危機,其風險評估與行動考量將與烏克蘭情境大不相同。

報告最後呼籲,華府與臺北不應倚賴來自科技企業自動提出的援助,應儘早設計出能夠促使公私部門合作的政策誘因,爲未來可能爆發的地緣衝突預作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