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局勢危!《經濟學人》曝3變化:美恐放棄臺灣
臺海局勢近年日益緊張。(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美國與中國大陸的關係正處於低點。雙方徵收超過100%的高額關稅,幾乎斷絕貿易往來;彼此也都在爭奪21世紀的主導技術,如人工智慧(AI)。一場大規模的軍備競賽正在展開。上一場冷戰中,這類競爭最終在柏林空運與古巴飛彈危機等熱點上爆發衝突。如今,美國的決心很可能將在臺灣問題上受到考驗——而這個時機可能比多數人想像得更早。
綜合《經濟學人》與其他外媒報導,中國大陸聲稱臺灣是其領土,並表示若臺灣宣佈獨立,將準備好發動攻擊;但臺灣則希望繼續維持作爲一個自我治理的民主政體。美國則以一種極其脆弱的「戰略模糊」來調和這項矛盾:一方面防止臺灣正式脫離中國大陸,一方面又反對以武力解決爭端,同時對臺軍售,卻並未明確承諾提供安全保障。
近年來,美中對峙日益緊張。臺灣過去三屆總統大選均由民進黨(DPP)勝出。自2010年起,隨着本地企業臺積電(TSMC)在先進半導體制造領域取得主導地位(包括用於人工智慧的晶片),臺灣的經濟重要性大幅上升。中國大陸的國防支出以現值計算已成長三倍,逐漸侵蝕了美國在亞洲曾經具備的壓倒性軍事優勢。
美國戰略界抱持一絲希望:只要美國能對中國大陸展現出足以「可信威懾」的軍事意圖,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就會暫緩其畢生追求的「中國大陸統一」目標,因爲臺海戰爭將會是一場災難,外界都認爲,習近平爲何要冒着讓自己的歷史定位與共產黨的未來毀於一旦的風險,倉促發動可能失敗的戰爭?
然而,三項新變化讓這套假設變得岌岌可危。
第一,美國在川普領導下正在喪失威懾力:川普與其鷹派支持者高喊「以實力求和平」,並以貿易戰與對歐洲的冷落作爲證據,聲稱美中對抗已成其外交政策核心。
不幸的是,貿易戰正產生相反效果。川普在2024年曾表示,若陸進攻臺灣,他會加徵關稅:「我會對你們課徵150%到200%的稅」。如今,美方對中關稅已達145%。換句話說,美國已經使出殺手鐗。這場貿易戰變成誰能承受更多痛苦的比拼,而陸可能認爲自己勝算更大。
保護主義也傷害了美國的盟友。臺灣遭徵收32%的關稅,川普還要求臺積電將工廠遷至美國。澳洲、日本與南韓也面臨關稅與「與中國脫鉤」的壓力。雖然亞洲國家不太可能與美國斷絕安全聯盟關係,畢竟它們也沒有其他選擇(南韓卸任總理就曾談及此事),但面對是否要爲臺灣而戰,這些國家會更加猶豫不安。
第二,中國大陸對臺策略不再只是「一次大規模開戰」:陸仍在爲武力攻臺進行部署,最近的「聯合利劍」軍演就出動了38艘艦艇包圍臺灣。但中方也在操演一系列全新的「灰色地帶」戰術——不直接開戰,卻施加更嚴重壓力。
這些戰術包括臨時封鎖、對臺灣周邊船隻實施海關檢查,手段則依賴近年大幅擴張的中國大陸海警部隊。陸的目標是削弱臺灣的主權感,並讓臺灣民衆對美國是否有能力或意願援臺產生懷疑。
許多商船企業可能會順從封鎖。國際社會對單次挑釁的批評聲音也可能會變弱,尤其是自2023年起,中國大陸外交攻勢奏效,已有70個國家表態支持其「一切統一努力」,從而爲檢查到攻打等行動提供了國際掩護。
第三,陸正試圖利用臺灣內部的政治機能失調:雖然多數臺灣人不願接受共產黨統治,但臺灣的政治深陷兩極化與自滿的惡性循環。自去年選舉以來,總統賴清德雖就任,但國會卻由親中的國民黨與對民進黨失望的年輕選民支持的新興第三勢力聯合主導。
政治僵局導致臺灣難以果斷提高國防預算、減少對進口能源的依賴,或爲危機作好準備。賴總統試圖打擊中國大陸滲透勢力,但反而加劇政治對立。
即便川普最終在貿易上讓步,這些因素可能仍會在臺灣內部引發惡性循環。如果美國對保衛臺灣的承諾變得動搖,臺灣的抗戰意志也可能跟着減弱;而若臺灣不願自我防衛,美國更難有動力出手援助。
這可能造成一條危險軌跡,臺灣在未發一槍的情況下逐漸落入中國大陸勢力範圍。誠然,川普可能隨時選擇升高衝突,但與其冒着與中國大陸爆發核戰的風險,他更可能選擇讓臺灣「悄然滑走」,甚至與中國大陸達成某種實質放棄臺灣的協議。
而這將是對臺灣民主的巨大災難。最終,臺灣甚至可能選出一個親中政府。西方對晶片供應的信心也將陷入恐慌。
這不一定會立即終結美國在太平洋的主導地位,但想重建影響力,將需付出龐大代價。解放軍可釋出資源,加強全球投射能力;而美軍則需將重心從第一島鏈(靠近中國大陸)撤至日本至關島的第二島鏈。亞洲盟國若要恢復信心,將需要新的經濟與軍事條約。否則,它們可能考慮自行發展核武。
川普希望展現「強硬姿態」,他的保護主義與對盟友的強勢態度本意是讓美國再次強大,但實際上卻削弱了美國保衛臺灣的能力。北京當局不會對這一矛盾視而不見。
過去,習近平可能認爲應該耐心等待收回臺灣的時機。但如今,他或許認爲自己正面臨「稍縱即逝的機會」,非出手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