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股難玩?股民怨「主力割韭菜」:美股更容易翻倍

網友認爲美股比臺股更好玩。本報資料照片。

臺股、美股各有擁護者,一名網友在PTT發文直言,雖然臺股近年隨大型權值股與AI題材大漲,但操作難度仍遠高於美股。他指出,美股常見整個族羣同步上漲,錯過龍頭還能追老二、老三,而臺股則經常「一根爆拉」後迅速反轉,散戶稍有追高就容易被套。更有人感嘆,2025年臺股雖屢創新高,但相較美股動輒數倍漲幅,「翻倍的機會仍不多」。

原PO回顧20年間變化,指出過去臺股多屬「潛跌市場」,波動有限;但近年因AI與大型股帶動,市場表現大幅改善。然而他抱怨主力常藉假突破、假下殺洗出籌碼,使散戶難以掌握趨勢。反觀美股,消息面反應直觀且族羣拉擡明顯,投資人就算晚一步進場,仍有機會分享漲幅。他並舉例,投入美股時即便買入個股如谷歌或小型能源公司,看起來風險也比臺股中小型股低,因爲後者更容易遭到控盤。

文章引發熱烈迴應,許多網友歸因於臺股「淺碟市場」結構,資金集中,主力及投信、外資容易控盤,「漲跌停製度限制行情爆發力」、「內線與消息面過度影響」等問題也被頻繁提及。有網友直言,「臺股地獄模式」、「臺股就是大型韭菜園」,甚至有人總結「無腦臺積電就好,其他幾乎都是垃圾」。

另一派則認爲,美股並非完全無風險,強調「美股也有腰斬」、「迷因股波動更大」,若散戶承受不了臺股震盪,到了美股也未必能適應。有網友指出,臺股至少有政府護盤,買0050或臺積電長抱仍屬穩健;還有人提醒匯率因素不可忽視,「今年美股賺的,臺幣匯率一貶也可能吃掉部分獲利」。

此外,也有理性聲音認爲,兩者差異在於市場規模與產業結構,美股擁有全球龍頭企業與更廣的題材選擇,臺股則集中於半導體供應鏈。「在臺股能賺錢的人,去美股通常能賺更多,但若在臺股虧損,美股也不見得能翻身」,顯示投資績效與市場選擇之外,操作方式與心態纔是關鍵。

※免責聲明:本文僅爲個人觀點與紀錄,而非建議。投資人申購前需自行評估風險,詳閱公開說明書,自負盈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