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股獲利上修循環告終 法人建議佈局高殖利率股或低評價 AI 股
關稅衝擊需求,加上AI供應鏈財測上修,無力彌補非AI族羣下滑,凱基投顧認爲,臺股過去20個月獲利上修循環告終,本波反彈已達強弩之末,建議以低持股因應川普政策風險,並以高殖利率股或低評價AI股爲佈局重點。
檢視最近一次財報後,凱基投顧調降臺股今年獲利展望,由原預估年增19%降至17%,結束自2023年下半年以來的獲利上修週期。同期間FactSet's統計,S&P500成分股今年盈餘亦由原預估年增12%降至9%。
雖然因應關稅提前拉貨效應帶動臺股及美股第1季財報優於預期,但關稅造成的不確定性卻讓市場難對下半年旺季寄予厚望。
另一方面,本波法說被提及的關鍵字不外乎是「關稅」與「不確定性」,根據 FactSet's統計,S&P500成分股中,有高達83%比例提及「關稅」,創統計以來最高;78%比例提及「不確定性」 ,創新冠疫情來最高。
凱基投顧分析,本次財報與法說展望延續「AI 好,其它都不好」主軸,這是去年以來每次財報與法說的固定腳本。但「AI 的好無法彌補非AI的不好」卻是首次出現,是除關稅外,導致臺股獲利下修的主因。
凱基投顧彙整臺美最新財報並重新評估盈餘展望,2025年財測上修族羣主要集中在AI相關領域,其它則普遍下調。臺股獲利明顯上修族羣包括散熱、網通、銅箔基板及電源供應器等;S&P500 中,僅通訊服務類股明顯上修,主要來自Alphabet、Netflix、Disney。
雖然全球股市普遍收復關稅戰起跌點,但市場可能忽略,一旦關稅付諸實行,對整體經濟衝擊將不可小覷,預示企業獲利展望可能面臨再度下修風險。即使關稅衝擊不足以使經濟陷入衰退,但恐難以避免明顯放緩。
凱基投顧指出,臺灣供應鏈與美國經濟呈高度連動,回顧過去20年美國經濟放緩的三個時期,臺股獲利展望當時遭下修幅度達13%至26%,延續時間達8至20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