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連擊災情頻仍 新北研討會籲建構主動式防災體系

工務局總工程司楊至中以「道路工程復建技術和方法」爲題進行演講,揭開新北市道路災害復建工程技術研討會的序幕。圖/新北市工務局提供

極端氣候日益頻繁,爲強化道路災後復建與防災應變能力,新北市工務局今舉辦「道路災害復建工程技術研討會」,邀集中央部會代表、學術與工程界專家共襄盛舉,期盼透過產官學研的經驗交流,落實「新北築路、安心守護」目標。

新北市副市長陳純敬表示,面對氣候變遷導致災害規模與頻率提升,應從被動應對轉爲主動預防,導入風險資料整合、災點預判與智慧監測等技術。他指出,去年山陀兒與康芮颱風重創新北北海岸與東北角,多處地區傳出邊坡滑落、道路中斷等災情,在跨局處支援與地方協力下,市府預計於今年9月前完成全部災後復建工程,復建完成度已逾八成。

他也強調,未來將強化跨區聯防與制度調整,例如災情嚴重的淡水區,可由八里區公所支援;災情較輕的樹林,也可支援其他區域;烏來、新店、石碇、坪林等山區亦採區域互助方式進行。透過區域整合與資源聯調,提升整體防救災效能。

研討會現場吸引近300位工程界專業人士與地方承辦人員與會,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技術處長曾鈞敏表示,道路災害不僅是「路」本身問題,更涵蓋上、下邊坡穩定、排水系統與都會區逕流等複合風險。他以去年卡努颱風爲例,全臺12縣市共報逾3300件復建工程,中央投入經費高達150億元,爲近十年最大規模。他呼籲地方政府災後復建須講求「快、準、穩」,同時防止二次災害再度發生。

交通部公路局總工程司陳進發則以921地震與莫拉克颱風的經驗指出,重大災害下往往需在極短時間內完成勘災、設計與預算申報,若復建尚未完成,須仰賴「防災管理」與預警機制進行補強。他指出,近年公路局已建立多條高風險路段清單,並能在臺風來臨前提早預警封閉,減少災害損失。

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副總工程司蘇建隆也提到,其曾於104至108年間參與災後復建,當時蘇迪勒颱風重創新北山區,造成百餘件道路損壞案件。他坦言,目前制度以「恢復功能」爲核心,災後審議時間緊迫,第一線承辦人若缺乏技術判斷與顧問支援,常導致申報與審覈落差甚大,承辦人疲於奔命。他呼籲中央應強化地方基層專業判斷力,建立顧問工會支援體系,縮短災後復原時間。

新北市工務局長馮兆麟指出,兩次颱風共造成全市62起道路災害,市府完成165次現勘與補助審查,成功向中央爭取3.7億元修復經費。他表示,未來將持續透過專業對話,提升道路韌性與復建效率。

研討會由工務局總工程司楊至中率先開講,以「道路工程復建技術和方法」爲題,分享新北導入全生命週期管理、災損評估與後續監控機制的經驗,期盼藉由系統化策略與智慧技術導入,強化城市整體安全。

工務局強調,此次研討會不僅是技術與經驗交流平臺,更是跨部會、跨專業對話的起點,將持續促進與產業界、學界合作,共同打造更具韌性、智慧化的城市災防系統。

去年山陀兒、康芮颱風侵襲,發生超過60件道路災害,新北市府團隊合作全力投入災後復建工程,預計9月全面完成復建工程。圖/新北市工務局提供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技術處長曾鈞敏表示,道路災害不僅是「路」本身問題,更涵蓋上、下邊坡穩定、排水系統與都會區逕流等複合風險。記者張策/攝影

新北市工務局舉辦「新北市道路災害復建工程技術研討會」,現場產官學研等各界代表出席共襄盛舉。記者張策/攝影

交通部公路局總工程司陳進發指出,重大災害下往往需在極短時間內完成勘災、設計與預算申報,若復建尚未完成,須仰賴「防災管理」與預警機制進行補強。記者張策/攝影

新北市副市長陳純敬(前排左六)、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技術處長曾鈞敏(前排左七)、交通部公路局總工程司陳進發(前排左五)、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副總工程司蘇建隆(前排右五)、新北市工務局長馮兆麟(前排右四)與其餘與會嘉賓合照。圖/新北市工務局提供

新北市副市長陳純敬表示,面對氣候變遷導致災害規模與頻率提升,應從被動應對轉爲主動預防,導入風險資料整合、災點預判與智慧監測等技術。記者張策/攝影

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副總工程司蘇建隆坦言,目前制度以「恢復功能」爲核心,災後審議時間緊迫,第一線承辦人若缺乏技術判斷與顧問支援,常導致申報與審覈落差甚大,承辦人疲於奔命。記者張策/攝影

「新北市道路災害復建工程技術研討會」今日登場,陳純敬副市長(右二)偕同工務局長馮兆麟(右一)、工務局副局長林炳勲(右三)及副總工程司鄔豪中等人出席參加。圖/新北市工務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