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豪雨釀災!1.5萬噸廢石棉衝擊災區 蘇俊賓喊話行政院
颱風豪雨釀災!1.5萬噸廢石棉衝擊災區,蘇俊賓籲行政院正視。圖爲災區修繕屋頂。(示意圖/報系資料照)
近期颱風及豪雨造成災害嚴重,中央將編列8億元專案預算,協助清理災後衍生的1.5萬噸石棉廢棄物。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指出,原本全臺預估約52萬噸石棉待處理,桃園就有約2.5萬噸,目前環境部每年編列約3億元,其中今年補助桃園約205噸的清理費用,但以這樣的處理進度,恐怕100年也消化不完。
颱風豪雨造成1.5萬噸廢石棉衝擊災區,副市長蘇俊賓籲中央正視全臺逾52萬噸石棉建材風險,加速清理並建立長期健康監測機制。(行政院提供)
蘇俊賓指出,石棉在1970至1980年間曾廣泛應用於防火建材,其纖維極爲細小,對人體呼吸道及肺部健康造成高度風險,與肺癌等疾病關聯密切,早已被環境部公告爲毒性化學物質,臺灣自2006年起已全面禁用石棉,但早期建材至今仍殘留於環境之中。
根據環境部去年調查統計,原先全臺預估約有52萬噸石棉待處理,其中桃園佔約2.5萬噸。目前環境部每年編列約3億元經費補助地方進行調查及清理,以桃園爲例,今年補助桃園清除處理的額度約205噸。蘇俊賓呼籲行政院正視,以現有的預算規模和執行模式,需要超過100年的時間才能處理完。
蘇俊賓說,在極端氣候下,不知道下次風災強降雨什麼時候會發生,但除了保護災民,也要保護清運過程中的救災人員。建議中央應檢討現行做法,隨着極端氣候影響日益嚴峻,大型風災、水災恐將成爲常態,因此對石棉等有害廢棄物的清除應更積極推動。
蘇俊賓提到,特別在低窪、沿海、迎風面及山坡地等相對環境敏感區域,石棉屋瓦風險更高,不應再依賴民衆主動通報申請清運,而應於平時即編列預算,與地方政府合作,鼓勵居民主動汰除石棉建材,特定區域甚至要強制汰除,並訂定災後的標準作業程序。
蘇俊賓也說,石棉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屬中長期性,可能潛伏3年、5年甚至10年以上,建議衛福部應於災後編列特別預算,針對目前生活或參與救災的相關人員,建立一套長期健康監測機制,持續追蹤其健康狀況,並在出現異常時提供必要醫療支援,這是第一次發生這麼大規模石棉廢棄物,但不會是最後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