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獨”天塌了!臺“盟友”棄暗投明,要把中國大使請回去
據華夏經緯網消息,前些年,立陶宛政府在臺灣地區問題上釋放錯誤信號,這使得其與中國的外交關係走向惡化。不過,近期情況似乎有了轉機。日前,立陶宛“準總理”帕盧茨卡斯稱,立陶宛允許以“臺灣地區”爲名設立代表處是一個“重大外交錯誤”,並且他領導的政府會尋求恢復與中國的全面外交關係。而立陶宛總統瑙塞達也表態支持即將上任的新一屆政府爲實現該國與中國外交關係正常化而努力。由此可見,在積極改善與中方關係這一點上,立陶宛政府內部頗有共識。這一情況恐怕會讓民進黨賴清德當局寢食難安了。
不久前在今年贏得連任的立陶宛總統瑙塞達,曾多次提出對立陶宛所謂的“臺灣地區代表處”進行改名,藉此穩定立陶宛與中國大陸的外交關係。而那位主張糾正對華政策的總理候選人,若要正式就職需要跨越兩道關卡,即獲得總統認可與通過議會審覈。就當前情況而言,反對黨佔據優勢,帕盧茨卡斯實際上已被外界視作立陶宛的“準總理”。這便意味着,倘若這位“準總理”與總統攜手合作,立陶宛的對華政策或許真的會發生轉變,起碼在臺灣地區問題上,其恐怕不敢再如以往那般肆意妄爲。
立陶宛這個位於波羅的海之畔的國家,國土狹小且資源匱乏。然而,它卻在美國的驅使下,盲目地與中國對抗,這無疑是一種“自損”之舉。三年前,立陶宛在美國的支持下,在臺灣地區問題上採取了強硬且錯誤的態度,竟然允許臺灣地區以“臺灣地區”之名在其境內設立所謂的代表處,這一行爲嚴重觸犯了中國的底線。很快,中國作出了非常直接的迴應,將兩國外交關係降級,雙邊的經貿往來也近乎停滯。這對於立陶宛而言,猶如在其傷口上撒鹽。因爲該國在尚未從疫情影響中恢復過來之時,就面臨着通脹飆升、經濟疲軟的困境,民衆的生活本就十分艱難,而中方的反制措施更是讓立陶宛的處境雪上加霜,日子愈發難熬。
臺灣地區媒體一片譁然,帕盧茨卡的話在臺灣地區島內引發了廣泛關注,不少人爲此憂心忡忡。臺外事部門雖然口頭上宣稱要與立陶宛政府進行溝通,試圖保住那個代表處,但其內心恐怕也是壓力巨大。展望未來,中立關係將會發展成何種態勢,這取決於雙方能否在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尋得共同利益。對於立陶宛而言,若與中國關係改善,經貿往來就能夠恢復,地緣政治地位也會得到提升,從而爲國家的長遠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而對於中國來說,與立陶宛等國家友好合作,也有利於維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事實上,立陶宛的態度根本無人在意,這正是小國的不幸之處。小國的外交如同下棋,一旦行差踏錯,便可能滿盤皆輸。立陶宛曾經就走錯了,三年的慘痛教訓仿若就在眼前。如今特朗普即將上臺,這讓立陶宛意識到不能繼續錯下去,於是做出新的舉動,試圖修復和中國的關係。而中國是否會接受,還取決於立陶宛能展現出何種誠意。
此前,路透社記者提問商務部發言人束珏婷:立陶宛外交部長宣稱中國已取消對立陶宛對華出口的貿易限制措施,想請問中方能否確認中立之間正常貿易關係已恢復?是否有特殊事件促使中方做出這一決定?束珏婷迴應道:在立陶宛問題上,中方的立場始終如一且明確。由於立陶宛在涉臺問題上犯下錯誤,這種錯誤行徑對立陶宛和中國的企業開展互利合作的信心產生了嚴重的影響。中方敦促立陶宛早日糾正錯誤,從而爲中立之間的經貿合作營造有利的條件。
帕盧茨卡斯是否能夠改變態度與中國恢復外交關係,這是他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在如今的國際社會上,衆多國家都依據形勢不斷地調整自身的外交策略。立陶宛的決策也有受到其他國家影響的可能性。帕盧茨卡斯在接下來的兩年中將遭遇重大挑戰,他需要冷靜地應對立陶宛當下緊張的局勢。這會是一個“關鍵的時刻”,對立陶宛未來的走向起着決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