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東 高歌追愛 許願蛙有求必「給」

腹斑蛙鼓起鳴囊發出「給、給、給」叫聲,有如應允之意,被暱稱爲「許願蛙」。(蕭嘉蕙攝)

「腹斑蛙」因腹側有黑色斑紋而得名,隨颱風山陀兒灰飛煙滅,蛙羣悄然出沒,齊聚臺東縣延平鄉鸞山一處池塘,奏響秋日鳴曲,「給、給、給」蛙鳴響徹山林。青蛙專家楊懿如表示,腹斑蛙叫聲有如應允之意,因此又稱「許願蛙」,有求必「給」。

風雨過後,陽光露臉,臺東延平鄉鸞山低海拔山區一片生機勃勃,水塘聚集數只肥碩的青蛙,低調藏身於水草根部,雖然巧妙運用保護色掩人耳目,但卻羣起高調鼓囊唱情歌,發出「給、給、給」的鳴叫聲,音色宏亮,尾音悠長。

蛙羣默契十足,時而接唱,時而獨唱,此起彼落,熱鬧非凡,牠們的真實身分是青蛙界的許願神「腹斑蛙」。有青蛙公主之稱、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楊懿如表示,腹斑蛙叫聲「給、給、給」,只要許願都給,因此有許願蛙的暱稱。

楊懿如指出,腹斑蛙雄蛙領域性強,雄蛙間會打架爭地盤,也用叫聲宣告領域,鳴叫時間長。早年腹斑蛙主要分佈於山區池塘,但近年逐漸往平地擴散,族羣量很穩定。

腹斑蛙體長6至7公分,屬於中型肥碩的蛙類,其名來自於外型,背部呈棕褐色或灰褐色,鼓膜周圍有黑色菱形斑,鳴叫聲響亮,咽喉處的鳴囊醒目,常活動於有水生植物的環境,繁殖季自春夏至秋天。

腹斑蛙天生好歌喉,秋季熱愛一展歌藝,民衆笑稱「簡直是在唱秋(臺語囂張之意)」,腹斑蛙不畏人類,看似趾高氣揚,實則個性親民,是曝光率相當高的蛙種,常能讓拍蛙新手拍到爽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