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醫院心臟病友帶「人工心臟」看球 場邊設特殊儀器為患者「充電」

臺大醫院發言人陳彥元指出,對曾在生死關頭掙扎的病人來說,能夠走進球場、與家人和醫療團隊一起加油,是勇敢迎接新生活的重要象徵。圖爲病友及家屬在大巨蛋觀賽。記者林琮恩/攝影

臺大醫院1980年代開始投入心臟移植領域,1990年完成首例心臟移植手術。不過,國內大愛捐贈心臟來源有限,不少心臟疾病患者,需使用心室輔助器才能續命。臺大醫院今天與中信育樂合作,邀曾在臺大醫院接受心臟移植手術,或裝設心室輔助器病人至大巨蛋觀看球賽,在3樓觀賽區現場,還放有一臺充電設備,以備不時之需,爲患者「充電」。

臺大醫院器官勸募暨移植中心主任陳益祥說,病人需要心臟移植時,往往病情緊急,通常很難立刻找到適合的大愛捐贈器官,且有時病情也不允許執行移植手術,此時便需要以人工心臟、機械式輔助器協助,這項技術現已納入健保給付,病人裝設後,可存活10、20年不成問題,目前國內存活最久裝設心室輔助器患者,即是臺大醫院病人,至今存活超過10年。

陳益祥表示,需要心臟移植患者,有時其他器官也會出問題,以臺灣現況來說,一位病人很難更換2個器官,否則恐遭質疑「別人還在等,爲何你可以一人用掉兩個器官」,此時就需要使用心室輔助器,除讓病人存活下來,也能減少心臟疾病對其他器官損害,患者只要裝設輔助器,帶上電池,可在外活動12小時,洗澡、健身都不成問題。

臺大醫院護理師曹傳怡說,臺大醫院截至目前已完成730例心臟移植,裝設心室輔助器病人累計150例,且存活率與國際相同,裝設心室輔助器病人,長期帶着人工心臟生活,今天看球時,每個人身上都有一個「包包」,內容物就是輔助器的電池及控制器,院方鼓勵病友多走出家門,而裝設輔助器病人,也有人出院回家後,改變生活習慣積極調養,最終順利等到心臟移植機會。

臺大醫院發言人陳彥元指出,對曾在生死關頭掙扎的病人來說,能夠走進球場、與家人和醫療團隊一起加油,是勇敢迎接新生活的重要象徵,本次「生命續行,人生新局」病友交流活動,邀請嚴重心臟衰竭、裝有居家心室輔助器,及已接受心臟移植後之病人的其家屬,以及醫療團隊共約60人蔘與,盼透過運動力量,串起病人對生命的熱情與渴望,促進心理健康與社會融合。

臺大醫院今天與中信育樂合作,邀曾在臺大醫院接受心臟移植手術,或裝設心室輔助器病人至大巨蛋觀看球賽,在3樓觀賽區現場,還放有一臺充電設備,以備不時之需。記者林琮恩/攝影

臺大醫院「生命續行,人生新局」交流活動,邀請嚴重心臟衰竭、裝有居家心室輔助器,及已接受心臟移植後之病人的其家屬,以及醫療團隊共約60人蔘與,盼透過運動力量,串起病人對生命的熱情與渴望,促進心理健康與社會融合。記者林琮恩/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