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完成國內首2例跨人種肺移植 讓來臺多年「臺灣女婿」續命

▲徐紹勳醫師(右三)分享多位肺移植病友成果,凱文(左二)、戴先生(右二)爲國內首2例跨人種肺移植個案。(圖/徐紹勳提供,下同)

記者邱俊吉/臺北報導

臺灣肺臟移植再次立下里程碑。臺大醫院最近接連完成2例罕見的跨人種肺移植手術,皆爲腦死大愛器官捐贈,包括一名白人捐贈者遺愛臺灣民衆,以及臺灣捐贈者續命一名白人「臺灣女婿」,均屬國內首例,且2名受贈者追蹤至今健康狀況良好。

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徐紹勳醫師爲國際知名肺移植專家,曾於2023年發表國內首例活體肺葉移植手術,此次也帶領團隊進行這2例跨人種肺移植手術。他表示,不同人種的器官移植,受贈者將面臨更嚴峻的免疫排斥挑戰,加上肺移植手術本身的難度較高,跨人種肺移植手術可說難上加難。

針對白人獲臺人捐肺個案,徐紹勳指出,受贈者凱文年近60歲,與臺籍妻子結婚多年,已取得居留證。凱文原本有抽菸,10多年前戒菸,雖有運動習慣、常上健身房,但從40來歲起,經常在運動時覺得喘不過氣,就醫檢查才發現已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隨即接受治療。

凱文雖持續用藥,肺功能仍不斷下降,並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經進一步檢查後,證實他除了雙側有肺氣腫及纖維化的現象外,同時確診罹患黃種人少見的「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導致肺功能快速惡化,當病情已嚴重到需依賴氧氣維生,與醫師討論後,決定等候大愛器官捐贈、接受肺移植手術。

徐紹勳表示, 凱文的捐贈者爲37歲車禍身亡的臺灣男性,經家屬同意器捐,於2022年1月在臺大醫院進行雙側肺臟移植手術,過程相當順利,術後持續追蹤到現在均無異常。

談到術前、術後活動的感覺差多少,中文流利的凱文笑說,術前走路不到10步便要停下來休息,現在進步太多了,連爬山都沒有問題;他的臺灣妻子則感性說,感謝臺大醫院肺移植團隊的努力,更感謝捐贈者的大愛,讓她的先生又活了回來。

針對另一例臺灣人獲得白人捐肺個案,徐紹勳說,受贈者戴先生年約50歲,之前長達約20年時間每天抽3包煙,結果在2014年確診COPD,後雖有用藥,病情仍逐漸惡化,晚上睡覺必須使用雙相氣道陽壓呼吸輔助機,不僅生活品質降低,免疫力也受影響。

戴先生後來在2022年7月因肺部感染住院,雖接受抗生素治療,1周後卻突然意識改變,經插管治療及氣切手術得保性命,但肺部仍持續衰退,整天都得躺在牀上,無法擺脫呼吸器,後轉院至臺大醫院進行肺移植評估,並幸運等到一名白人男性器捐,於2023年7月完成雙側肺臟移植手術。

▲肺移植手術難度高,每次都須動用大量醫護人力,國內能進行的醫學中心有限。

徐紹勳說明,戴先生的捐贈者是一名來臺任職的37歲白人男性,在工作過程中不明原因倒地,住院後狀況未好轉,家屬最終同意器捐。

對於跨國大愛續命,戴先生說,真的是在鬼門關前走一遭,很感恩臺大醫院帶給他繼續陪伴家人的機會,更感念這份跨越國界的恩情,他一定會永遠珍惜。

徐紹勳表示,跨人種肺移植在美國等種族多元國家較常見,亞洲也有前例,臺灣過去沒有類似個案,凱文、戴先生分別成爲國內黃種人移植給白人、白人移植給黃種人首例受贈者,這不僅靠臺大醫院器官移植團隊的全心投入,患者和家屬也共同付出極大的努力,方可有此珍貴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