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擬推AI教練 協助日常健康老化
臺大醫院新任院長餘忠仁分享對醫院治理的願景。臺大醫院健康大樓即將在明年中啓用,目前規劃醫療轉型,希望在未來能引進健身管理系統。(石智中攝)
「健康檢查是一時的,但是生活是每天都在進行」。臺大醫院新任院長餘忠仁分享對醫院治理的願景。臺大醫院健康大樓即將在明年中啓用,目前規劃醫療轉型,希望在未來能引進健身管理系統,讓病患在家好好運動,比照美國,推動AI教練,並搭配營養師的介入,推動健康老化。
餘忠仁表示,及早發現問題很好,重要的是生活型態的改變,等到真的生病了,才進入醫療照顧。到臺大醫院做健檢的民衆主要是成年人,年齡介於20幾歲到60幾歲不等,接受檢查、發現了異常後,後續的照顧纔是最重要的,有些人需調整生活,有些人則需接受治療。
臺大醫院正推動轉型,過去病患1到2年纔到醫院做一次檢查,未來希望在兩次健檢間進行健康的維護和管理,重點不應放在來回醫院看診,而在平常生活中的健康維護。餘忠仁說,只要民衆願意讓醫院進行管理,醫院就能採取類似「遠距醫療」的做法,透過簡單的設備,24小時監測生命徵象,並給予提醒。
「健康管理應該進展到民衆的日常協助,讓他們覺得我們的價值不是隻有醫療,而是能引導健康老化」。餘忠仁希望,臺大健檢團隊轉型後能提醒民衆做運動,對於不方便外出者,也可提供健身設備,由AI教練指導在家運動,這在美國已有在進行。飲食上,現在已有AI工具可計算卡路里,只要再搭配營養師,就能知道怎麼健康吃、吃到哪裡就該停下來。
臺大醫院物理治療師賴聖文提醒,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建議,健康成人每週至少需要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75分鐘高強度運動,並搭配每週2次以上的阻力訓練。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建議採漸進式做法,例如從每天1分鐘快走,慢慢增至30分鐘。重點不是一開始做很多,而是先建立「規律」。
賴聖文表示,年輕人不妨挑戰間歇訓練或健身房器材,目標是增加肌肉量和爆發力;對於中高齡族羣,則建議以彈力帶、徒手深蹲、坐站練習、輕重量訓練爲主,搭配快走或騎腳踏車,以維持行動能力、降低跌倒風險;若BMI超過30,儘量不要跑步,避免傷膝蓋;骨質疏鬆者則應避免彎腰、用力的運動;如有慢性病,則建議先諮詢醫師再運動,避免踩到地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