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百年百大貢獻事蹟 全民健保制度、胃癌防治入選
臺大校長陳文章(右四)今偕同校內院長、副院長,舉行第二屆百大貢獻事蹟發佈會。圖/臺大提供
國立臺灣大學將於2028年迎接百歲校慶,今天舉行第二屆百大貢獻事蹟發佈會,今年選出15件百大貢獻事蹟。入選包括全民健保制度的倡議與建制、感染控管與胃癌防治,以及推動災防科技建立國際級防災韌性,預警並降低天然災害對社會的影響。
公衛學院鄭守夏打趣,健保今年正值30年,「臺灣民衆不一定有金卡、銀卡,但一定有健保卡。」健保制度確保了國人就醫無礙,不會因病而貧。早年由教授陳拱北提出政策方向,從貢寮保健站做起,推廣到讓全國讓偏鄉都有醫師,1990年前後開始推動,包括楊志良、張博雅、陳建仁、葉金川等,都是當年的健保推手之一。健保如今已成爲臺灣社會體系重要的一環,公衛學院非常榮幸經手健保開發與延續。
醫學院院長吳明賢說,醫學院選出「感染控管」爲百大貢獻,從1980年代推動感染管制制度,至1990至2000年,建立全國性感染防治網絡,爾後2003年SARS爆發,也因爲防治網絡,讓SARS於半年就結束。後續如2009年H1N1以及近年新冠肺炎,都因成熟的體系讓防疫成功,也讓臺灣的政治、經濟能維持穩定,「我們是隱形的護國神山。」對國家穩定實爲重要。
再者,醫學院也與公衛學院合作,選出「治療幽門螺旋桿菌以預防胃癌」。吳明賢說,1983年國際發現幽門桿菌致病機制,臺大團隊則於1995年提出假說,後參與WHO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制定全球防治指引,也於國內促成健保擴大幽門桿菌治療給付,並推動以篩檢與根除幽門桿菌爲核心的胃癌防治政策,成功降低國人胃癌死亡率。
電資學院選出「推動全球華語語音技術與語音資訊檢索技術」,電機資訊學院院長吳宗霖表示,院士李琳山爲華語語音技術的開創者,1984年研製全球首套中文語音合成系統,讓電腦首次說出華語;之後推動中文語音辨識,1995年推出可辨識連續華語的金聲三號,具相同功能的Apple Siri還要16年後才問世。
再者,吳宗霖也說,電資學院也選出「變分電磁學研究」,變分反應理論(VRT)與共形映射技術獲國際肯定,對世界的無線通訊、半導體產業都產生深遠影響。教授李金髮更將技術帶回美國創業,開發出可以商用運轉的HFSS半導體設計模擬軟體,讓半導體下製成,影響深遠。
工學院院長闕蓓德則說,也與理學院共同發佈「災防科技、培育救災重建人才」,921震後工學院投入勘災,推動災害防救體系,讓災防科技落地保衛家園。理學院院長葉素玲則說,理學院於90年代推動國家計劃與跨部會整合,近年來國人可以看到指揮中心由行政院長等跨部會單位坐鎮,都是災害防救奠定的基礎。
另外,本次選出百大貢獻也包括「引領檯灣活動構造與地質研究」、「臺灣天然物化學先驅者與有機化學人才培育」、「臺灣原住民知識傳統確立」、「臺灣動物科技發展」、「國家公園、保護區與育種保育制度建立」、「化工製成與粉粒技術開創」、「釀造學講座」、「臺灣民主動態研究」、「臺灣本土社會人文研究」等。貢獻事蹟將由臺大集結成冊,編成百歲榮光系列書籍,作爲百年紀念與重要歷史文獻。
延伸閱讀